2022《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须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文化苦旅》读后感1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微环节。相对于人生,历史,不过是细微环节。第1页共23页——题记你有没有见过,西风大漠骆铃响,乏累的旅者,脚下的路从落日余晖的最深点延长到地平线,远方;你有没有见过,江南小调汉家水,吴音的姑娘,脚下的路在季节里如莲花的开落,娉婷;你有没有见过,阳关匆忙塞北雪,不舍的离人,脚下的路不再盼顾这柳色的最终一眼再见。我跋山涉水。你有没有听过,北极寒夜窗外咆哮的风和咆哮的荒芜;你有没有听过,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鸟的戛然长鸣;你有没有第2页共23页听过,尼泊尔终点的熄火声,和穿越声。我踏足远方。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功成名就的老人缓缓垂暮,临死眼神清澈;你有没有想过,有一个老人受尽迫害,却依旧温润的活着;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老人于睡梦中死亡,留下他痴傻的儿子。我仰视人生。《文化苦旅》读后感2最近我读了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很有感受。或许是我诞生的年头比余秋雨老师要华蜜,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第3页共23页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楚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孤独,历久不散。或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观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孤独”,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文化苦旅》的确是一本值得我们阅读的书籍。《文化苦旅》读后感3“只有在大地上,才能找到祖先的脚印,而找寻祖先也就是找寻我们生命的基因,找寻我们自己。”那次华山之行,令我震撼的是挑第4页共23页山人那一张张坚韧的面庞。他们接过了前人的重大使命,融入历史,并让这脉搏跳动下去,生生不息。我听见内心的声音呼喊着:传统文化绝不能被遗忘,要传承持续下去,这是一个民族的魂!我们与古人是一脉相承的,传承文化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明晰并坚决自己清澈的信仰,它就会滋润一生,而我们的内心,终将如菩提一般,开花。《文化苦旅》读后感4首次接触《文化苦旅》,并不是整本书,而是选入中学教材的那篇《道士塔》。还记得那堂课,全班空前的宁静。第5页共23页曾久久地盯着这首诗:“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阳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捡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第6页共23页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输赢于城下。“看一遍,泪水朦胧;再看一遍,伏案痛哭;细读全文,欲哭无泪剩下的是内心久久的伤痛,然后就是一片空白,是惨白!那不是文化掠夺,根本就是拱手让人啊。我好恨,跟着先生一起恨,跟着那么多学者一起恨。但是,恨什么呢?恨无情的历史无法重写?只有叹息……第7页共23页《文化苦旅》读后感5文人因其对山水景致的吟咏而招引来世俗的拥挤,从而失去了此山此水,于是“文人好像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但中国文人真的有叙述的这么高尚超拔吗?“苦旅”之“苦”会因为“世俗的拥挤”而消逝飘散?其实,恰恰是世俗的打破山水原貌才能使精神贵族们感到苦涩,而文人在面对山水世俗化后反觉其“不苦了”,欲别寻苦境,这说明无论“苦”或是“乐”实际都未进入文人的精神深处,皆非精神加工品尝后沉积转变成的苦与乐,而停留在感官层面;倘如不是这样,进入了精神层面而犹言世俗化的“不苦”第8页共23页与原貌之“苦”,则说明中国文人的精神较之我等俗辈凡夫实也无特异超绝之处,可以不必扬起文化优越感的架子,要独占这山那景观的而且非得和“大官人”“大商贾”站成一线凑这很抬身价也很势利很虚荣的喧闹。《文化苦旅》读后感6愁闷的诗情是文章的主旋律。或许不只是愁闷,还有一些无奈。读完文章后,自己又吟了一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首我忘了题目的诗,只记得内容,还有作者。第9页共23页吟完了,缄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