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应分析总结我院是一家二级综合性医院,于2008年正式启动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几年的监测工作中共收集了50多份不良反应报告,其中20XX年收集了adr报告表5份,到20XX年只收集了3份。数量偏少。分析漏报的原因:(1)对adr知识和监测的意义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个别医务人员不了解adr判断标准和报告程序,无法完成adr报告。(2)某些医师认为,adr就是医疗事故,担心卷入医疗纠纷。在以往的工作中,一旦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存在“怕影响声誉、怕惹出麻烦”的误区。(3)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全,adr报告表是医务人员自愿填写上报的,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所以各部门的医务人员填写adr报告主动性差,以致漏报现象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在正常使用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受制于医学科学发展的水平,即使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仍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这是伴随药品而存在的一种医学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意识不浓、治理不力,给临床药品的安全使用带来隐患。为了使adr监测工作更加规范、深入,新的一年里从以下几点入手:(1)逐步消除临床医护人员对adr监测的顾虑,提高他们对adr的了解。(2)通过信息共享,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及时公布不良反应信息,避免相同不良反应的发生。(3)第1页共4页定期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汇总adr报告,对药物种类、发生例数、患者年龄等因素进行分析,及时向临床反馈,以便选择安全有效的药品,提高对可引起adr高发药品的警惕。(4)各科室应加强adr报告意识,积极配合工作,及时上报。宁蒗县人民医院药剂科20XX/01/13第二篇:药物不良反应总结20XX年第1-2季度科室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0XX年第三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总结:本季度共报告药品不良反应3例,均为18aa复方氨基酸(兰尼),多出现在输注5-10分钟后,表现颈部发紧、口唇颤抖1例,发热、寒战1例,轻度胸闷1例,均停用后缓解。但由于对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不熟练,报告不良反应后未及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之后在科室组织业务学习,重新对该药的用药指征、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做了医护培训,以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进行培训。20XX年第四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总结:本季度共报告药品不良反应29例,其中涉及凯因益生10例,涉及派罗欣13例,涉及利巴韦林2例,涉及左氧氟沙星(左克)1例,涉及18aa复方氨基酸1例,涉及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天晴甘平)1例,涉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双益健)1例。具体表现。因干扰素导致流感样症状2例,凯因益生及派罗欣各1例;干扰素导致骨髓抑制17例,其中粒细胞减少17例,涉及凯因益生7例,派罗欣10例,血小板减少3例,涉及凯因益生1例,涉及派罗欣2例;干扰素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者2例,均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涉及凯因益生及派罗欣各1例,干扰素导致脱发1例,涉及凯因益生,干扰素导致药物疹1例,涉及派罗欣;利巴韦林导致红细胞破坏2例;18aa复方氨基酸导致恶心等消化道不良反应2例;还原型谷胱甘肽导致腹第2页共4页泻等消化道不良反应1例;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导致双下肢水肿1例;左氧氟沙星导致静脉炎1例。以上不良反应均经较轻,多经过减慢滴速、停用或药物对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分析。经过对比发现本季度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集中表现在干扰素类药物,其中普通干扰素(凯因益生)多于长效干扰素(派罗欣),与药物分子结构及全身分布特点有关,提示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患者选用长效干扰素可能能减少干扰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经过对复方氨基酸用药的培训,本季度该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20XX年度药物不良反应总结:本年度共报告药物不良反应32例,多集中在第四季度,第1、2季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临床医师对药物不良反应上报制度不熟悉有关,通过对这两个季度出院病历追踪发现干扰素不良反应亦有出现,医生已作出处理,病程中亦有记录,但未上报。之后经过对相关制度的学习,大家对药物不良反应上报制度熟悉并掌握,开始注重处理并及时上报,因此出现了第四季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增多。今后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