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备课教师唐金平2016年4月8日备课内容鲁滨孙漂流记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包括快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信息、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2.知道《鲁滨孙漂流记》小说的梗概,品读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3.通过讨论交流方式,学会理解鲁滨孙在荒岛遇到的困境,分析鲁滨孙如何一一解决问题,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并且学会一定的求生技能。教学重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能初步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鲁滨孙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学用具课文插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导入新课1.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计划着喝水,寻找绿洲、植被、水源,让骆驼自己找路舍弃骆驼,自己求生······)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问主人公将会遇到哪些难题?如果你是主人公,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如,住山洞,吃野果、种地填肚子,养动物解闷,克服恐惧等等。)导出课题《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课题)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笛福,英国作家,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生于商人家庭,早年经商,1692年破产后,从事写作。早年以写政论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719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二、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下面,请大家在3分钟内快速默读梗概部分,初步感知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2.先让两个同学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意并且询问大家是否同意但并不急于下结论。然后让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让一个同学再次说说课文大意。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小说重要内容。三、初步分析小说1.速读说故事梗概,(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让学生找出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的困难,并说说他解决问题的办法。(1)住宿──木头和船帆搭简易帐蓬。(2)食物──打猎捕鱼,养羊种粮。(3)恐惧——插杨柳桩、分开圈羊。(4)孤独——救助“星期五”教化。2.鲁滨孙竟然可以在远离人类文明的荒岛上生存足足28年,他创造了生存的奇迹。你从他身上受到了哪些启发?(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四、品读精彩片段、语句1、重点分析“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的哲理、启示。1)首先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鲁滨孙顽强的精神。2)然后分析:(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①、鲁滨孙把每天的经历都记了下来,一个濒临绝境的人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只不过是……减轻一点心中的苦闷罢了②、仔细阅读以上文段,找出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语句。“逐渐控制我的失望心情”————“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好感”③、他在最不幸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我们也可以……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④、鲁滨孙在这种最不幸的处下是如何安慰自己的?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加以比较小结:鲁滨孙面对困境好坏处分析启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使身陷绝境,只要心不死,就一切都还有希望。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与有什么作用?小说原著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所记叙和描写的一切事情和情境都是主人公鲁滨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内心所思。这样,主人公的历险故事使读者觉得既真实可信又新奇。让读者身临其境,融入作品,仿佛自己就是历险的鲁滨孙。②、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化”的呢?通过事物指示,动作,眼神交流等等方式,鼓励大家读原著解疑五、总结鲁滨孙精神:鲁滨孙敢于挑战自然、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放弃。他遇到困境总是适时调整心态,努力解决问题,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六、拓展延伸即使是身陷困境也依然积极求生,鲁滨孙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请同学们课后找到原著读一读,并且做读书笔记。可以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