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休戚与共的成语故事休戚与共的成语故事休戚与共的成语故事1出处:《战国策·燕策》。意思:一起尝甜的,也一同刻苦的。比方有福一起享,有艰苦一起承当。甘:甜。战国时,燕国的燕昭王即位后,对怎么管理才能富民强国的问题觉得一筹莫展。一天,他据说郭隗善出点子,很有计策。于是赶快派第1页共19页人去把郭隗请来,对他说:“你是否替我找到一个有本领的人,帮我强国报仇?”郭隗说:“只有你普遍提拔有本事的人,并且要亲身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事的人就都会投靠到燕国来。”“那么我去探望哪一个才好呢?”郭隗答复说:“先重用我这个本事平平的人吧!天下本事高强的人看到我这样的人都被您重用,他们确定会不顾道路遥远,前来投奔你的。”燕昭王马上尊郭隗为老师,并替他造了一幢富丽住宅。新闻一传第2页共19页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实力的人,纷纭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率。燕昭王很开心,都委以重担,关切备至;无论谁家有婚丧娶等事,他都亲自过问。就这样,他与庶民共事安泰,共度苦难二十八年,最终把燕国管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凹凸的一样推戴。休戚与共的成语故事2休戚与共xiūqīyǔgòng第3页共19页彼此关系亲密,忧愁喜乐、祸害华蜜都关联在一起。形容彼此同甘共苦。语本《国语.周语下》。《国语.周语下》晋孙谈之子周适周,事单襄公,立无跛,视无还,听无耸,言无远;言敬必及天,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言义必及利,言智必及事,言勇必及制,言教必及辩,言孝必及神,言惠必及和,言让必及敌;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襄公有疾,召顷公而告之,曰:“必善晋周,将得晋国。其行也文,能文则得天地第4页共19页……且夫立无跛,正也;视无还,端也;听无耸,成也;言无远,慎也。夫正,德之道也;端,德之信也;成,德之终也;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道正事信,明令德矣。慎成端正,德之相也。为晋休戚,不背本也。被文相德,非国何取!”1、周:孙周(公元前586~前558),晋襄公之曾孙,孙谈之子,即晋悼公。栾书等弒厉公,迎之于周。公立,修功业,施德惠,多次与楚国争夺郑,而楚国不敢与之相争。使魏绛和戎,戎人亲附。十四年,使六卿会合诸侯伐秦,深化秦地,渡泾至棫林,因将帅不和第5页共19页而退。后晋国复霸。在位十五年卒,谥悼。2、戚:通“戚”,悲伤、悲伤。3、立无跛:站时双腿并直不偏倚。跛,偏任、偏倚。4、视无还:视时不会瞻前顾后。还,反复,指眼珠反复转动。5、听无耸:听时不竖起耳朵。6、言无远:言谈只论切近之事,不骛远。7、明令德:通晓和善的品德。8、相:辅佐、帮助。9、休:喜悦、欢乐。第6页共19页10、非国何取:指可以战胜任何一个国家。1、明.任袁萃〈上首辅书〉:“今公卿辅弼之臣,受主上之禄不为不厚,担主上之爵不为不高,蒙主上之恩遇,不为不渥。休戚与共,绳纠是资。”2、《明史.卷二八○.瞿式耜列传》:“式耜身在外,政有阙,必疏谏,尝曰:『臣与主上患难相随,休戚与共,不同他臣。一切大政,自得与闻。』王为褒纳。”3、明.沈守正〈与柴延喜书〉:“奉世来游讲下,便有休戚与第7页共19页共之谊,纵竭躬碎心,以谋其不逮。”4、清.张烈《读易日钞.卷四.蹇卦》:“柔顺中正,有精忠尽节之心也。正应在上,方陷险中,君臣之义,休戚与共,故涉危冒险,蹇而又蹇,以求济之,而非以其身之故也。”语义说明形容彼此同甘共苦。运用类别用在“祸福相依”的表述上。1、夫妻本就是休戚与共,有福同享,有难也要同当。第8页共19页2、如今大家就像在一艘船上,生死攸关,休戚与共,还分什么彼此?3、公司遇到经营的困难,更须靠全体员工休戚与共,才能度过难关。4、公司发展和我们休戚与共,大家肯定要同心同德,共创更佳的业绩。5、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是相连的,所以全国人民应当休戚与共,同舟共济。6、我们一路从创业携手至今,既是休戚与共的伙伴,也是生死第9页共19页之交的好友。休戚相关,休戚相关,唇齿相依,祸福与共渺不相涉,漠不相关辨似:形音辨误休,喜乐的'意思。不行写作“修”。同“休戚与共”及“休戚相关”都有彼此关系密不行分的意思。异“休戚与共”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