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精选12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信任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第1页共45页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养教化的经典范本,是充溢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育的两个孩子(傅聪—闻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老师),教化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育独立思索,因材施教等教化思想的胜利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备),其实perfection(完备)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第2页共45页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恒久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志向、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裂的镜,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会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全部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拂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备,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备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值有一天,所谓的完备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许多。第3页共45页傅雷教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的关系当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变更。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探讨艺术,探讨乐曲的内涵,沟通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悟,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探讨。或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第4页共45页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像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观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犹如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索。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傅雷家书》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被视为家庭教化的胜利范例,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仿。作为傅氏后裔,我们倍感亲切之余、一种骄第5页共45页傲感油然而生!两封家书的宏大之处:在于从日常生活动身,既赐予儿子艺术的训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通过书信往来,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挚友的界线,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读完两封家书,感受最深的有三点:第一,“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地位多高,在父母眼中恒久是孩子。而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通讯、网络、媒体高度发达,但是众多的为人子、为人女者,却不愿与自己的父母沟通、沟第6页共45页通,听不进父母看法。喜爱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形成逆反心理,其实,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条件,更何况是与自己的父母呢?其次,“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做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物质生活贫乏,书信作为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被视为至宝。今日书信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渐渐减弱,有了更为便利的联系媒介——电话、网络。可是有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其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