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字13个,写字7个。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感受包公审驴的足智多谋,断案入神。教学重点:感受文中任物的智慧认识小偷使用掉包计的害处。教学难点:了解包公审驴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体会包公审驴的足智多谋。时间预设:自主学习10分钟交流协作15分钟展示激励5分钟预习案(第一课时)1、读课文查阅资料,勾画、标注、做摘录。2了解主人公包公的神奇故事,自读后完成学习任务。3、将不懂的问题标出记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包拯介绍: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庐州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以断案英明、刚直著称于世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预习自测学习建议:请测测自己的预习情况吧、要细心的做,认真的思考。1、拼一拼,写一写,看谁的词语写得好。shěnwènànjiànkēngshēngyáyì()()()()jīnghuāngshīcuòyǎngjiāhúkǒu()()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加几个小标题。()()()()我的疑惑学习建议:———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惑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包公为什么审驴?在什么情况下审驴?(提示:自自读课文标出重点词语简要概述,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探究点二:包公是怎样审驴的?(提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平品味对人物的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习侧面的描写的作用)。探究点三综合探究本文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通过对课文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故事中小偷和包公都使用了计谋,小偷把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机关算尽,仍难逃法网;而包公用计谋是为了伸张正义,所以美名传天下。)2、包公不仅审驴、也审过牛,还审过石头呢,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包公审案的故事,可读《包青天》一书,相信读后你会对包公有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