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早上的“娃娃家”特别的热闹,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忽然,只听见“砰”的一声响,只见月月用手一个劲地将衣架上的衣服都扔在地上,一边扔,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等我闻声而去时,娃娃家里已是一片狼籍……“恩”她撅着小嘴,气呼呼的一边点头一边看着她的“杰作”:“你们都不让我给娃娃穿衣服,哼,我生气了。”月月大声地说道。2、看到月月那一脸不高兴的样子时,我想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于是,我来到她身边,蹲下身,摸摸她的头问道:“你怎么了呀?为什么把“爷爷”刚洗的衣服丢到地上呀,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可以告诉老师吗?”“他们都不和我玩,我生气了!”月月握着小拳头,指着在旁边的同伴说。3、“哦,原来是这样”,于是我牵着她的手来到同伴旁边,“我们好玩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做个有礼貌的好宝贝,有什么事情和老师、小朋友商量商量,像这样乱仍东西可不好哦,‘爷爷’辛辛苦苦洗的衣服都扔在了地上多浪费呀!快把地上的衣服宝宝捡起来,我们大家是好朋友,大家一起玩,欢迎你来娃娃家。”话音刚落,刚才的不愉快已如过眼云烟,月月融入角色,和同伴们一起捡起地上的衣服,高高兴兴地玩了起来。分析:在娃娃家游戏中由于月月被其他同伴冷落,所以,她就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是小班幼儿较为普遍的行为表现,原因可能为两方面:1、因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致,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时,因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一些孩子会以较偏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2、因现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所致,长辈的溺爱、娇惯、迁就,使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再加上家庭中的成员,事事都围着孩子转,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把他们当成“小皇帝”、“小公主”,无形中推助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以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什么事都应自己优先,什么事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办……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这样,在他们的心中就产生了不愿与人合作,我行我素的行为。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老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马上否定孩子、批评孩子。要试图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然后再对症的进行引导,引导幼儿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如:让孩子知道生气以后要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讲出来等等,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措施:针对小班幼儿的不顾他人任意宣泄的不良情绪,我们不难看出创设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幼儿合作、分享品质的形成。正如《纲要》所指:“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1、师生关系和谐是幼儿良好品行养成之关键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创建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幼儿入园开始,班级注意培养这一环境。(1)精心设计游戏,贴近孩子的兴趣。我借助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游戏虽简,但孩子们响应热烈,不但如此,孩子们亦从陌生到熟悉,直到拥有自己的好朋友。(2)依托故事形象,默化孩子之认知。在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过程中,始终注意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感。孩子们从只关心自身的利益逐步认识到理解他人的困难自己该为别人做些什么。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他们逐渐相互亲近,相互友爱,彼此信赖正在建立。所以在月月这一行为发生时,我没有去指责、批评她,而是试图将事情的原因找出来。在平日生活中,要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教师可以多说一些这样的话——“老师有件高兴的事,真想告诉你们,让你们和我一起开心!”“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就说出来吧!让大家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你们商量着,能一起搭小鱼的家,真好!”“我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讲故事吧。”“你们都想当妈妈,没人陪宝宝了,宝宝不开心了,怎么办?”教师的一句引导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张微笑的面容、一次亲切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