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分类按国别分为:中国诗歌,外国诗歌。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抒情诗以抒发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被激发起来的感情为主。在抒情诗中,诗人的着眼点在于通过某种事件或景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融情入景,或借古咏怀,或托物言志。抒情诗是一种最个性化的艺术。诗人往往就是抒情诗的主人公,诗人的感情往往决定着诗的格调,诗人的人品往往决定着他的诗品。叙事诗则客观地描述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中国是一个诗国,但数量庞大、最为发达的是抒情诗。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叙事诗作品几乎屈指可数,比如我们熟知的叙事诗只有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长恨歌》等寥寥几首。中国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从诗歌的体裁(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格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宇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a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因格律严明而得名。每首八句。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此外,还有排律。律诗的声韵规定不论五律、七律,还是排律,都必须一韵到底,通常押平声韵,而且不许领韵通押。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同时,律诗平仄声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b绝句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唐以后盛行的一种诗体。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为五言、七言,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里,就收有《古绝句四首》。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的《静夜思》、《山中问答》等。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粘对,并限押平声韵。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首用,都是自由的。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涣的《登颧雀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绝句作为一种诗体,灵活轻便,适宜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种诗体。c排律(长律)律诗的一种。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排律和—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