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自幼读私塾,所以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该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为早期文学研究会成员。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最早的新诗刊物《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年出版了诗歌散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平病逝。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现有《朱自清全集》出版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返回返回作者如是说: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题目。””《《哪里走哪里走》》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结构如何?作者的行踪是如何的?家门小径荷塘小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渴求宁静、自由)(暂时获得宁静)(心中怅然)(不再宁静)心中失落文章内外结构之美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艺术,艺术求美形散而神不散:求其形索其神1、从标题入手,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线游踪暗线情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现在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缘情写景寄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关系: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情景关系:但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是心物结合后的产物。一般来说,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