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经常要依据教学须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安排和布局支配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建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第1页共185页教材分析: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一首千古传颂、喜闻乐见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美妙。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奇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予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之间的深厚第2页共185页情意。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酷爱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第3页共185页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许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第4页共185页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引出课题: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挚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第5页共185页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的确天下著名,令人仰慕。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会面。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开心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信任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实的感受。2、出示诗句:指名读古诗,订正读音。第6页共185页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之:到,去。试着连起来说明题目的意思。全班齐读古诗。3、学习前两句。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地名:扬州第7页共185页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留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烟花:烟雾迷漫,繁花似锦。5、让学生依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三、品读古诗。第8页共185页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恋恋不舍……)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巡游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探望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扬,两人很快成了挚友。第9页共185页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挚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出示课件)齐读最终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说明“尽:穷尽,消逝”“天际:天涯”的意思。2、学生质疑: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