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记(82):《清平乐村居》备课有感今天上午只有一节课,处理完班务看完作业,我就在准备下个星期要上的课。第5课是三首关于童年与乡村生活的简短的小诗。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活泼,韵律轻松悠扬。很是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情感世界。但是这样的诗歌,我可犯难了。这样明白易懂的诗歌有什么可讲的吗?学生不用讲就能明白诗歌的意思了。我就想那就让学生读读,说说、背背就可以了。但是我后来在网上搜了一下窦桂梅的《清平乐村居》的课堂实录。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一首短短的浅浅的小词在她的处理下,通俗但不浅显,生动但不肤浅,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深入浅出。叶圣陶先生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窦桂梅老师则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窦桂梅老师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在这一篇文章的解读过程中,窦老师巧妙地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转换,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创生出新的文本,让学生通过对新文本的阅读加深对原有文本的理解与感受。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窦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处理得很到位,例如题目的解读,首先让学生感受什么才是“居”,由“安居乐业”引出“居”在这一篇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温馨的一面。接着,并不是由此而进入诗歌的讲读,而是通过一首豪迈的战争诗引出本诗,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感知这一首诗应有的感情基调。此外,在诗歌的讲读过程中,窦老师一反传统的诗歌讲读方法,而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将一首诗当做一幅画进行解读,把诗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态都描绘的惟妙惟肖,这样,把一幅离我们生活遥远的古人一家生活的安乐场面用我们的想象和语言描述的淋漓尽致。我想,如果没有身后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首诗讲读的如此贴近生活,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诗歌并不是无话可讲的,相反,它比其他类型的文章更会有话可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无生命的语言化作有血有肉,生气十足的生活场面,这是一种功力,需要用我们的感染力和智慧去完成,当然,一个重要的因素——积累也会为我们的课堂带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