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英子一起成长——《城南旧事》观后感[作者:初一语文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英子长大了,伴着欢笑和泪水,领悟责任和义务。也许《爸爸的花儿落了》是那成长迸发的节点,父亲去世了,弟弟妹妹还小,英子必须长大,必需要帮助妈妈。但英子的经历却不止如此,因为还有秀贞、妞儿、“他”和宋妈,她们在英子的生活中都是主角,又都是过客。让我们在课本之外,伴着悠扬的《送别》,走进影片《城南旧事》的世界里。我们的心头会荡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叙事,不刻意表达什么,只用一幅场景接着一幅场景,从容的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影片让生活自己讲故事,讲那不紧不慢,温婉淳厚的真生活,满是人间烟火味,世间冷暖;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就让我们跟着英子,再作一回半大的孩子,重用纯真的眼光感受生活。初一语文组2006年3月17日本片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奖(郑振瑶)、最佳音乐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鹰奖;1984年获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1988年获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电影点评: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它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的眼光,去展示二十年代旧北京的社会,展示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同时,影片又辅之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作曲:约翰·P·奥德威作词:李叔同观感选登:初一(1)班我看了《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片子结尾部分:爸爸躺在病床上,问英子:“你恨爸爸吗?”英子摇摇头说:“不恨。”爸爸略带微笑,说:“不恨就好……”这个片子很感人,这是一个父亲临终前与女儿的谈话,显得很无奈,也是爸爸所放不下的。女儿说并不恨他,使他稍稍有些宽慰,他知道女儿张大了,懂得了他当时的用意,能够理解父亲,并且女儿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段话也表现了英子的懂事,虽然自己还是一个小孩子,但经历过那么多事情以后,心境变成熟了,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成长,使父亲能放下心……看了《城南旧事》,我受益匪浅!——葛诗琪《城南旧事》这部电影使我有很多想法,其中,最令我感触颇深的就是英子看着秀珍和妞儿刚刚相认就双双被疾驰而过的火车撞倒在铁轨上的那一幕。对于一个才6岁的小孩子来说,这件事就犹如晴天霹雳,给了小小年纪的她一道重怆。面对刚认识不久的朋友妞儿以及那个被认为是疯子的对自己像亲生女儿一样的秀珍的倒下,英子有始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的残酷,带给她的是难一愈合的心灵的怆伤,她比常人更早地了解了人生。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已经经历了一次阴阳相隔的痛苦挫折。同样,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这条生命的长河里都会遭遇各式个样的困难与挫折,这需要的不是向上天哭诉对自己不公,而是要像英子那样努力、冷静地面对,当困难与挫折过去时,要重新振作,以乐观的心情投入到新生活中来。——张晓桐看了《城南旧事》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主人公英子真的长大了。小的时候,她自己病了躺在病房里,受着父母对她的关爱。而现在,父亲病倒了,她却到医院里来看望父亲,守在父亲的床前和父亲说话,父亲同样也能感受到女儿对他的关爱。这就像是鸟小的时候由父母来照顾它,到了父母老的时候,小鸟就来照顾父母一样。每个人都要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就能够自理,而这之间从依赖父母到能自理的整个过程,都是受到了教育,而渐渐明白这个时候我应该做什么。所以说,人的成长是要受教育,受束缚的。——王飞昔日的微笑并着那夕阳一起,消逝在通往故乡的小路上……那一笑,傻傻的,甜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