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江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2、搜集青铜器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观看并想象,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甲骨文和青铜工艺的基本知识,感知商朝时用龟甲和兽骨占卜以及商周时期制造青铜器的场景,认识到甲骨文和青铜器是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典型代表。2、通过观察、鉴赏《全形卜甲》、《牛骨刻辞》、《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对甲骨文和青铜工艺形成初步的认识,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文明的光辉灿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观赏、对青铜器的造型及纹饰的鉴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学重难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小游戏导入新课。游戏规则:教师预先准备1张纸片,纸片上有一句简单的话,只让每排的第一位同学看5秒钟,然后第一组的同学要求用口耳相传的方法进行传述(只能说一次);第二组的同学不能说话,只能用肢体语言进行传递;第三组的同学不能说话不能用肢体语言,只能用文字进行传递;让每组最后一个同学把他听到或看到的内容说出来,最后公布正确答案。你会看到口头传述、肢体传述与文字记载之间的差别。师:刚才从我们的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生讨论)生:口头传述和肢体传述的内容不准确,而且容易遗忘。师:好,那我们怎样才能克服这个问题?生:需要文字。师: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文字就如同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手势)我们随时都在使用它。那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什么演化而来的?我们会从这节课中找到答案。二、讲授新课1、甲骨文(多媒体展示)师:什么是甲骨文?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师:甲骨文是在哪里发现的?生:河南安阳小屯村。(多媒体展示地图)师:是谁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生:王懿荣。师: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呢?生回答。师:对,王懿荣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平时刻苦学习、积累的结果;他还注意观察和思考,因而能够在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师:甲骨文与现在的汉字有什么关系?我们先看看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师:我们来观察一组甲骨文((投影显示十二生肖)这十二个甲骨文单字分别就是中国的十二生肖,你们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肖吗?请将它们分别对号入座。(过程略)课堂练习:课本34页“自己动手”。师:甲骨文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生讨论)师:我们学过商朝建立后屡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以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殷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除此之外,甲骨文上关于商朝历史的记录又可以从《史记》上得到印证,因此,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2、青铜工艺师:青铜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制造过程。总结青铜铸造业的特点:规模宏大,工艺高超。(多媒体展示)青铜器的各种种类图片总结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多媒体展示)司母戊鼎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1)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铜液,如果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公斤,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2)每个坩埚需要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多媒体展示)观赏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多媒体展示)青铜器的纹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青铜器纹饰的神秘与瑰丽,说明青铜器的工艺高超。(多媒体展示)观察司母戊鼎师:观察商代的司母戊鼎,你从中能得出哪些认识?学生讨论。师总结: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3、金文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金文的概念和价值。教师利用多媒体就“夏”、“学”两个字,来介绍甲骨文、金文与今天汉字的联系。三、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