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童年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童话故事则是陪伴我们的一位良师益友,为我们编织美丽的生活花环,给我们无穷想象的空间。点题。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童话?”同学回答。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他们人格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世界,先了解作家作品。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今天,老师会和大家上一节有意思的课,既要求我们要阅读又要说话,又要探讨,还要想象。所以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二.我读书我快乐【精学、精练指要】1.划出生字词,注意其读音及意义。生字词:清澈(chè)干涸(hé)水罐(guàn)绊(bàn)倒舔(tiǎn)净一瞬(shùn)间咽(yàn)了一口唾(tuò)沫(mo)解释下列词语。(1)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2)焦渴:(1)口很干渴。(2)比喻心情急切。2.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2)快乐大声地“用童声来读”那么,要读出故事味,而且还要读出文中情。读出故事味就不能用一般的读书方法来读,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像讲故事一样把内容读出来,那样就不会是“念书”了,而是带着情感在讲这个故事的内容。读出文中情,就是要把一些关键词咬准。特别是要把表示故事情节发展的字音突出出来。你看:“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这里的“竟”表示情节的突变,就要读出一种感到意外的味道来。下面请大家重点体会“一天夜里……”和“她以为……”两部分,还是各自自由地朗读体会。过会儿咱们选几个同学用童声来读。好,开始读,开始像讲故事一样地读。(学生欣然地朗读起来)师: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呢,就让我们沉浸于这个美好的故事中。我想请四位女同学来读;小女孩读小女孩的故事,挺有意思的,注意用童声来读。(四位女同学自告奋勇演读课文,每人读一段)三、你看行不行【精讲、精学指要】(屏幕显示:你看行不行)(请同学们一起说)同学们,要开动脑筋啦!看谁最有智慧,下面讨论四个问题。(教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调发问。屏幕同时展现:话题一:不写第一段行不行?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行不行?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行不行?1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行不行?)请同学们自由地选择话题,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结构、人物、情节来思考问题。(生读课文,思考)(生分组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师组织全班的交流活动)话题一:不写第一段行不行?在我们记叙文里,或者在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往往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里,比如说“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烈日似火”等等,所以,第一段的这种场景就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行不行?侧面烘托。写了小狗和过路人,就有了更多的形象,就能多侧面地多角度地表现小姑娘的言行和心灵。如果不写的话内容就比较单薄,写了就比较丰厚。这样写就使故事更加曲折,使故事产生了波澜,故事就有味道了。如果单纯地写给母亲找水的话,这个故事稍微平淡一点。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行不行?这是在烘托,同时点出了故事的发展。不写水罐的“变”是不行的。因为“水罐”是没有生命的物体,连没有生命的物体都被感动了,这就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水罐变成银的,变成金的,然后又变出钻石,可以看出小女孩的品质正在不断地升级,她的思想品质在不断地升华。作者把水罐写的这样神奇,是为了说明爱心的巨大力量。而且从文章情节的发展来看,小姑娘每有一次善良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