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导学案教师寄语: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学习目标】1、知识了解: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2、情感朗读: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学习重点】1、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活动及人物形象。2、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学习难点】1、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2、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指导:本课篇幅比较长,但情节线索清晰,感人,人物形象非常鲜明。阅读中要抓住战地通讯的特点,迅速理清六要素,然后揣摩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和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中感人至深的情感。结合课题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知识链接】1、有关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2、有关本文体裁: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3、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贝尔格莱德战役:有关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从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正式开始,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正式结束。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由欧洲战场反德、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和我国及太平洋地区反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的斗争组成。4、诗词及常用语中有关蜡烛的描写及其寓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自主学习】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拂晓:肃穆:精疲力:颤巍巍:精疲力竭:名副其实: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主旨有什么认识?我认为,课文是为了【合作探究】1、在细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2、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抓住了那些方面来描写他(她)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精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课文抓住他(的)来描写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我是这样看出来的,例如: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我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我还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4、在细细读过课文之后,大家讨论了课文让人特别感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