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9~50页内容。教材分析: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要求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建立相关的概念,形成必要的技能。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教学用具:直尺、毛线、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比较曲和直(出示ppt)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曲线跑道,跳绳和拔河图片提问: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你知道了什么呢?总结: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线段(1)操作、观察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毛线放在桌上,观察形状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弯曲的毛线变直吗?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并上台演示。PPT出示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一读关于线段的文字介绍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2)初步感知线段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请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ppt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Ppt出示第1题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二、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1)到生活中找线段。Ppt出示课本、尺子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ppt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指名一人板演)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2)到图形中找线段师:其实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有线段围成的。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眼力大比拼。(ppt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3)折线段谈话:小朋友喜欢玩折纸游戏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吧!(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对折,打开)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想一想。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提问:下面请大家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片,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提问:拿出第三张长方形纸,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一些的折痕吗?师提问:从这三次折线段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小结: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三、学习画线段谈话:小朋友们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折出了线段,还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那我们画线段用什么工具?指出:通常,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画线段时,左手按住直尺,使他不能移动,再用笔贴紧直尺的一边画,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的,不能弯曲,再在线段的两端画上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