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海洋和陆地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执教者:湘潭江声实验学校周欣荣【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是第一节的延续和深化,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对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一些基本观点。本节教学内容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以求证和探索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为了达成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从现象和实例入手,按照求证和探究的思路步步深入,层层展开。【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形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空间概念不强等原因,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1.知道海陆是在不断变迁的;借助石燕化石,让学生知道海陆是在变迁的,并通过学生读图文材料,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通过学生拼图及读“板块构造图”过程,让其树立大地运动论的观点;通过演示、读图分析、观看动画和视频资料等,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并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意识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提升其生存能力。【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板块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海洋生物化石、板块模型等。【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石燕化石”(长株潭地图+石燕化石),讲述:这是老师在春游时采到的,石燕湖公园因发现大量的石燕化石而得名,并介绍“石燕”是距今3.5亿年腕足动物门石燕贝目的古海洋生物化石。提问:这说明了现在的石燕湖区域在3亿年前是一种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呢?学生:海洋。教师:是的,这说明我们长株潭地区3亿年来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陆变迁,沧海变成了桑田。教师:板书课题“海陆的变迁”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课一、沧海桑田〖列举实例,分析原因〗教师:出示“材料一:‘喜马拉雅山海洋生物化石’图;材料二: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将在50年后被海水淹没,政府召开水下议会抗议海平面上升;材料三:‘中国永暑礁填海造陆’工程图”。学生:结合材料并阅读教材,初步归纳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师生归纳:地壳的变动海陆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活动次要原因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获得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承转:通过以上的材料可以看出地球海陆的分布格局是在变动的,你们知道吗,人们对大地运动的认识是多么的来之不容易啊!因为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大地的格局是固定不变的,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改变人们对大地格局错误的认识!他是谁?二、大陆漂移学说〖偶然发现,伟大假说〗教师:魏格纳发现了什么?他提出了什么学说?学生:南美洲和非洲大陆轮廓基本吻合、大陆漂移说等。〖小组拼图,解读假说〗教师:请结合教材P38-41内容,先小组合作拼图(将大陆尽量拼合在一起),再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并描述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小组为单位,借用学具,拼图并演示大陆漂移;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两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周围是海洋。大约两亿年前,大陆先后多处出现裂缝,分成几块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动手演示学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寻找证据,感悟精神〗教师:魏格纳找到了哪些证据?学生:证据主要有南美洲和非洲“大陆轮廓基本吻合、古老地层相似、古生物相似”,教师补充“南极洲发现了煤炭”,激励学生不断探索;魏格纳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等。承转:魏格纳穷其一生进行研究,却未能解决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问题,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只能是假说,但他却开创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