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伟大的历史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的恢复国民经济的劫难过渡时期(1949——1956)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文革时期——(1966——1976)社会主义改造曲折发展起步曲折历程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第三阶段:“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复习题:1、建国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背景、措施及意义。2、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内容、特点。3、“一五”计划的背景、任务、主要成就、意义。4、三大改造的概况(方针、原则、过程)、实质、意义。5、《论十大关系》的内容、意义。6、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意义。7、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评价。8、“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特点、危害。9、十年建设时期正确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成就。10、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失误及原因、教训。11、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经验教训。背景:措施: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建国初经济形势严峻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合理调整工商业;3)土地改革1)为巩固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2)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背景:到1952年底,随着____的完成和_____的迅速恢复,为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内容:内容:“一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背景、内容、特点背景任务成就:意义:“一五”计划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1、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7年,超额完成(鞍山钢铁、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我国生产的第一架喷汽式飞机农业、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方针:原则:道路:方法:政策:道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国家资本主义赎买政策(创举)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实质:变革生产关系——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特点:高指标、浮夸风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原因:认为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高越能促进生产发展特点:“一大二公”危害:严重损害人民利益,影响了生产积极性根本原因——“左”倾错误正确探索:1、1956年,《论十大关系》2、中共“八大”3、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开始国民经济调整成就:失误:1、1958年,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2、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教训:1、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2、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3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第二阶段: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失误:正确:“总路线”1958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启示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启示一: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论十大关系》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适应。“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66------------71-----------73----------75----------76爆发周恩来整顿邓小平全面整顿结束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的实质:复习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经济)、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济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实质、目的、进程。3、农村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主要内容及其作用。4、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经验教训。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基本任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