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有关资料表明,人体缺乏维生素A就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一旦感冒或腹泻,体内维生素A的水平又会进一步下降。维生素A缺乏还会降低人体的抗体反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从食物中补充维生素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健方法,在众多食物中,最能补充维生素A的当数胡萝卜。要充分吸收其中的胡萝卜素,科学合理的食用方法是胡萝卜应烹煮后食用。请思考:1.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属于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几道防线?2.若病原体突破了身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哪种免疫就会发挥作用?1.说出免疫的概念;2.简述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方式;3.识记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重点)一、概述1.什么是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非特异性防卫(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周围免疫器官:脾、淋巴结、扁桃体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巨噬细胞体液中的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免疫系统的组成:T淋巴细胞(表面有抗原识别受体)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有抗原识别受体)人体内三种主要的免疫细胞二、非特异性防卫物理屏障:化学防御: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阻挡病原体穿过)皮肤表面的角质细胞;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呼吸道、消化道黏膜能分泌溶菌酶;胃液等的强酸性能杀灭病原体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体表屏障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和黏膜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病原体溶菌酶使细菌溶解2.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反应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各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称为非特异性反应。局部炎症反应疼痛:多肽类物质引发神经冲动发红: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肿胀:组织液增多发热:增强白细胞的免疫功能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分化吞噬作用死亡的白细胞、坏死组织及细胞死亡细菌活的白细胞脓液(黄色黏稠液体)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白细胞消灭病原体【例】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1)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下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2)以下不属于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是______________。A.抗体B.汗液C.口腔黏膜D.胃酸(3)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4)图中第三道防线与第一、第二道防线之间有什么关系?【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第一道防线的组成;(2)明确第一、第二道防线与第三道防线之间的关系。【解析】(1)免疫器官指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主要包括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和扁桃体等。(2)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指皮肤、黏膜。汗液、胃酸属于皮肤、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一道防线。(3)细胞①为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4)第三道防线是建立在第一、第二道防线的基础上的,同时第三道防线增强了第二道防线的免疫作用。答案:(1)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至少答出两个)(2)A(3)非特异性(4)第三道防线是建立在第一、第二道防线的基础上的,同时第三道防线增强了第二道防线的免疫作用。1.免疫的概念与类型2.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1.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A.淋巴细胞与抗原结合B.皮肤的阻挡作用C.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D.巨噬细胞吞噬病毒2.下列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A.唾液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B.呼吸道纤毛摆动对病菌的排除作用C.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作用D.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BC3.皮肤受损时,人体会释放一种多肽类物质,该物质的综合作用效果是()A.使人产生痛觉B.使皮肤变红C.使局部体温升高D.阻挡病原体进入4.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