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思考一、××县畜牧业基本情况××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98°52′至99°43′,北纬23°04′至23°30′之间,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一个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边疆民族自治县,国境线长达147.08公里,全县有国土面积244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9.2%。在全县16.5万的总人口中,少数民族族占85%。全县辖11个乡镇,93个村委会,585个自然村,804个村民小组,一个国营农场和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农户30032户,农业人口14.2万人,农业劳动力60049人。据统计,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260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7.3%,其中:第一产业19329万元,占45.4%,第二产业7595万元,占17.8%,第三产业15684万元,占36.8%,财政收入372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2万元,支出14709万元;农民人均口粮33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13元。县内最高海拔2605米,最低海拔470米,相对高差2135米。由于县河流纵横、山脉连绵、形成了典型的立体气候,适宜各种农作物种植,也适宜各种畜禽的饲养繁殖。据1983年草山普查表明,全县有各类草山281.58万亩,扣除近十几年的开发利用,尚可用于畜牧业的草山、草地226.3余万亩,具有丰富的畜牧业资源。自古以来,当地民族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畜牧业,畜牧业历来是××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大产业,是××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解放前,由于受历史、地理、文化、社会发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畜牧业生产处于原始的放牧饲养状态,靠狩猎来维持最低食肉水平。解放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畜牧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全面贯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畜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90年代初期,就基本实现了肉食自给,结束了长期食肉靠外调的历史。进入实施“八五”计划以来,××县畜牧业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增长,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引进一批养殖大户示范,第1页共8页一系列畜牧科技项目的实施,良种推广,配合饲料推广,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养畜积极性高涨,养殖业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畜牧业的发展,对稳定物价,改善人民生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作出了应的贡献。据统计××县大牲畜存栏52000多头,出栏5722头,出栏率11.5%,生猪存栏89570头,出栏36545头,出栏率43.3%;家禽存栏28.3万羽,产蛋126.4吨,肉蛋总产量3772吨,人均24公斤,总产值达703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5%,××县的肉类消费水平比较低,主要是农村的消费水平特别低。但是,由于多年来牲畜及产品的价格下滑,而本地生猪生产落后,难于与内地猪、鸡价格竞争,县内养猪整体发展较慢,本县生产的猪、羊、禽肉类不够本县居民消耗。导致内地肥猪、家禽涌入××县,县城集市有近五分之一的猪肉,三分之一的家禽是从外地进来的,在市场容量上是总体供不应求,农村市场潜力更大,特别是肉牛市场紧俏,随着××县风味牛干巴的知名度提高,牛肉资源严重不足。目前,境外的缅甸肉类需求量也大,而且大部分是从中国进入,因此,加速××县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机不可失,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前景(一)由于畜牧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的特点所决定,是其他任何产业无法替代的产业,畜牧业是××县广大农村的重要产业之一,是农村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县、乡(镇)都有一名领导亲自抓畜牧业生产,并纳入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使畜牧业生产有了可靠的领导保障。(二)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种畜资源优势。在草山草坡、饲料资源方面。从1983年草山普查资料显示,全县有自然草山资源281.5万亩,主要分布在温凉山区,除去开发利用50万亩,目前仍有200多万亩,可饲养13.3万个黄牛单位,加上每年农作物秸杆的利用,饲养大牲畜可达15万个黄牛单位以上,而目前的饲养量只达到载畜量的三分之一,发展潜力还很大。第2页共8页在对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思考饲料方面。全县粮食连续11年丰收,人均占有粮食较高,粮食副产物每年有15万吨以上,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畜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