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运动员到清华博士:我为什么一直选择并坚持体育?白莉莉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体育赛事管理傲慢与已经记不清小时候要去练体育的最初想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为啥把它坚持下来了:因为妈妈一直反对,所以我一定要拼命拿出成绩给她看(哎,小时候就那么要强~)。后来,我的成绩越来越好,拿到了很多天津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第一名,在全国比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名次。爸爸很为我骄傲,妈妈的态度也慢慢转变,她转变的理由很简单:练了体育后饭吃得多了,这就够了。我想大多数从小从事体育训练的朋友可能会有同感,我们的整个社会对体育依然存有偏见,无论是在学校、单位,还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体育依然是一件“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事儿。现在一些家长也会鼓励孩子多锻炼,但是前提是不要累到、不要受伤、不要影响学习……殊不知,正是这些“不要”阉割了体育最为宝贵的部分。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价值正在于通过一种近似于挫折的教育,让你感受到超越自我的魅力、锻炼出一颗强大的内心、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这些都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所以,北大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伟大政治家毛泽东也有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则更直接:“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然而……让我一直好奇的是,为什么科学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们对体育的科学认识反而让人感觉倒退了……前一段时间,世界大学QS排名出炉,清华大学位居世界第25位,领跑中国高校。清华官方微信随后发了一条消息《QS排名第25竟然是一所百年体校》。这并不是夸大其词,清华的体育传统和氛围,或许很多人难以想象。早在100多年前,清华就成立了体育部,提出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后又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响亮口号,现在又把“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在清华,不爱体育的人才是“另类”,并且也真的出现过因不重视体育而被“赶走”的校长。现在的清华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一个名字:施一公。这位清华园里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不仅学术卓越、平易近人,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风一样的男神”,因为他“跑的真的很快”。施一公老师在学生阶段身体条件并不好,用他自己调侃的话来说就是“身高全班倒数,坐高全班前五”(腿短)。就是在这样的先天条件下,自己发愤图强,凭借坚强的意志力从校运会3000米的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成为清华校体育队的一员。他在很多场合强调过体育的重要性,坦言在他的生活中,只有一件事是学术之余他必须要做的,那就是体育锻炼。他说自己每天都要跑3000米,只有运动才能让他更加有动力去搞实验,论学术。的确,做实验不是只有专业知识就可以做好的,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无法坚持到最后的。体育锻炼不但能给你一个好身体,更重要的是那种顽强的毅力的养成。这种毅力是无论你生活遇到挫折,还是工作遇到瓶颈,都可以帮你度过难关的一种顽1强的精神状态,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人和人的差别不在于智商高低,而是看谁能坚持到底!施一公教授长期从事长跑和竞走运动,这需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力。这种在运动中形成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样受用于科研工作,也同样受用于其他工作清华园用它的百年体育史告诉我们:体育并不会影响学习,只会更好地教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反,是一切以学习为中心的做法阻碍了体育教育,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多体育专业的同学总会抱怨:都说体育是朝阳产业,喊了这么多年还没见怎么变化。其实世界的变化总是在发生,中国现在的体育发展环境和五年前、十年前相比还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便是朝阳,也需要一个缓缓升起的过程。同样以施一公教授的专业为例,施一公老师现在已经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世界级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远超过行业内的认可。然而曾经,他也一度在选择的领域中深陷迷茫。他说自己在高中的强项是数学,上了大学才发现怎么还有生物化学这个学科,后来在老师的“忽悠”下上了生物这条X船。就是这个号称“21世纪的科学”的学科,后来让他一度迷茫、自卑、无所适从。但也正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