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如造血祝桂义一、不要捧着金饭碗讨饭多彩的七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几家欢喜几家愁,但留给人更多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为人父母,含辛茹苦,谁个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能上北大、清华,又哪知有志者事竟不成。万千学子,十年寒窗,风风雨雨,朝朝暮暮,谁个不想金榜提名,哪料到功夫却负了苦心人。众多教师更感困惑: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踩同一块地,编入同一个班级,坐在同一个教室,使用同一种教材,花同样的时间,学同样的内容,接受同一教师的教诲,而有的学生能一路领先,轰轰烈烈,学有所成;而有的学生则名落孙山,平平庸庸,不留痕迹。“本是同年同月生,他当皇帝我敲更。”悠悠苍天,此是何故?失望的家长、教师、学生都在苦苦思索,辗转反侧地反省着“己之过”:是“养不教”,还是“师之惰”,抑或“教无方”、“子不学”。学生也被弄得神经兮兮,竟认自己是天生的愚笨,或者把成绩不好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用功不够”。可惜所有这些都属于病因未明,脉未号准。在万般无奈之际,家长给子女、老师给学生、学生给自己都不约而同地开了一张看去颇能包医百病实则又不能切中要害的处方:重打锣鼓另开张,既然没有学好,那就再坐下来好好地学吧!结果难免周而复始,事半功倍。如果只要坐下来学就能学好,那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或者坐下来苦读就能有收效,问题也不致于如此复杂。读书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苦读并不是唯一的条件,而且过分强调苦读,则往往容易把孩子引入歧途。知识的获取是个主动的过程,孩子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个体劳动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包办代替得了的。教师的苦教,家长的苦陪以及一条龙的服务终属外部作用,没有学生自己主动的感知和理解,便很难领悟道理,获得启迪。因此,学生学业的成功与否,还不仅仅在于努力刻苦的程度上,重要的还在于是否学会了学习。离开了学生愿学、能学、会学的主体活动,教师无论怎样地燃烧自己,都未必就能把学生照得通亮,而家长的殷切希望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面对的孩子,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是差不多的,既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迟钝的,每一个都有着巨大的无穷潜力,每一个都具备学习的能力。一些孩子的学习未获成功,主要是自身的潜力尚处于静态之中,一旦他们的潜力得到启1迪、开发,智力由静态转为动态之时,往往会取得连自己都会感到吃惊的成绩。若论世界上最大的待开发地在哪里,不在其他地方,就在自己帽子下面——大脑。人生如牌戏,每个人手中得到的牌数都是同样的,但是输是赢,则要看你怎样的排列组合。一个灵活的大脑再加上正确的方法,人的价值便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纵观古今中外以及身前身后、左邻右舍取得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主要是比别人更能善于把握成功的方法。在爱因斯坦的“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的成功方程中,就特别强调了“正确的方法”。方法是什么?方法是点金术,是猎枪、是船、是桥、是路、是技巧、是步骤、是手段、是工具,是成功之路,是智慧之道,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聪明的方法往往胜过硬拼,所谓“半两拨千斤”就是指绝妙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苦读,学习效果都不会理想。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就这个意义来说,只要“学”就一定有各种各样的“法”相伴,只不过这些“法”有科学与否、系统与否,是主动学习掌握的还是无意之中自然形成的,对促进学习成绩、提高学习能力的作用是大还是小的区别。不同的方法决定着孩子学习效果的优劣。良好的方法能使孩子更好地运用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去广纳博取各种知识的精华,走向成功;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孩子才能的发挥,使孩子的学习停滞不前,甚至步入歧途。“输血”不如“造血”。无论知识多么渊博的老师,若只是醉心于课堂上的精雕细刻,对学生填鸭、输血,而不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其觅食的本领,增强其造血的功能,纵然使出浑身解数,也难将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教给他们,糟糕的是客观上还会导致学生潜力的退化。而学生一旦离开了科学的学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