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教育----《玩玩具》(小班)活动目标:1、知道玩具可以借给别人玩,自己也有机会玩别人的玩具并愿意相互交换与共享玩具。2、在游戏中体验分享玩具、共同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巧虎手偶一个,课件及《巧虎》盘中有关分享、一起玩的相关内容。幼儿自带的玩具。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玩玩具时的表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依据。活动过程:1、以情景导入的方式引发幼儿兴趣。教师以小巧虎的口吻:小朋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段好看的动画片,请你们仔细看看我和我的小伙伴是怎样玩玩具的。幼儿观看片段后教师提问:巧虎想玩小伙伴的玩具,小伙伴是怎样做的?小伙伴想玩巧虎的玩具,巧虎又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回答情况再次播放动画片)。小猪把自己的玩具送给了小兔,它为什么还高兴?观看完课件后教师帮助幼儿小结分享玩具的方法:自己有玩具时可以借给别人玩,或者请别人一起玩,还可以与别人交换玩玩具。我们还可以做个爱心的孩子把自己的玩具送给别人。2、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达。教师以巧虎的口吻提问:我很想知道小朋友是怎样玩玩具的,你的玩具都给谁玩了?你玩过别人的玩具吗?“你玩别人的玩具和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时你的心里是怎样的?”3、利用玩玩具的游戏环节体验分享玩具的乐趣。第一次体验游戏:教师放音乐幼儿可自由玩玩具。当音乐停止时,幼儿要把玩具还给玩具的主人。音乐再响起时,幼儿可再次和另一个同伴交换玩具,教师适时重复游戏。游戏结束后,请幼儿说说玩玩具的感受。教师:“和谁交换玩具了?你最喜欢哪个玩具?你的玩具给哪些小朋友玩了?”第二次体验游戏:教师创设情境分发少于幼儿人数的玩具,设置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了我最喜欢的玩具想请大家一起来玩。哎呀!玩具不够分了,怎么办?有的小朋友没有拿到玩具心里怎么样?启发幼儿想办法。表扬分玩具或请小朋友一起玩的幼儿。游戏中教师注意对出现的情况及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教师:教师把玩具分给小朋友,看到你们喜欢玩,心里真高兴,你把玩具给哪些小朋友玩了?玩具少的时候你们怎么玩的?请幼儿说说自己是如何和同伴一起玩的。教师帮助幼儿梳理总结出:好玩具要一起玩,这样大家都玩到了更多的玩具,所以大家心里很高兴。”反思性评价:分享行为是幼儿将自己的物品与别人一同使用,并体验与同伴一起分享快乐的行为。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分享行为在小班已有初步表现,但多数幼儿的分享行为属于萌芽时期,有时是在“规则”的约来下发生的。因此,进行这一活动很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也是很有必要,而且活动后的效果较好。1、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运用,是活动的亮点所在。本活动选用课件内容是动画片《巧虎》中的节选片段,孩子们很熟悉“巧虎”,节选的片段正好符合本次活动所指向的目标,内容具有针对性。片中的语言提示简洁、明确、有效。活动中直观生动的小动物形象紧紧吸引着孩子们。因此,为活动开始环节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打下良好基础。2、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本次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活动中,教师分别创设了两种体验情境。即交换游戏体验、大家一起玩的游戏体验。选择这样的体验方式,教师的意图是使幼儿分享行为逐步呈现递进性。活动中教师能善于捕捉契机,及时展开交流、讨论,以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如及时引导幼儿说说“XX把玩具借给你了,你心里觉得怎么样?为什么?”“你这么喜欢这个玩具,为什么还要借给他?借给他以后,你的心里是难过还是高兴?为什么?”教师引导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因为内心的情感体验是激发分享行为最有效的动机。活动材料和玩具供不应求的情境,往往能激发幼儿产生分享的需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分享的意义,获得强烈的体验。本次活动的进一步体验便选择这一方式。当问题出现时,教师从情感体验人手,就问题组织孩子们交流、讨论。如“有的小朋友没有拿到玩具心里怎么样?”使那些没有玩具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