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高考课外阅读精选——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摘编0】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春秋战国之际,国人有功可以上升为士、大夫、公卿,也可以降为皂隶。国人社会地位的变动,是政治斗争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形成,国人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或阶级而存在的经济条件和作为主要兵源及军赋负担者的社会作用都已丧失,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国人革命和农民暴动大大削弱了各诸侯的统治,卿大夫取得了各国的政治权力,形成大夫专政的局面。春秋后期,齐、三晋在建国前陆续兼并了公室和大夫的私邑,削弱和破坏了世族世官制度,先后建立了郡县制度,官吏待遇也由封邑制变为薪俸制。士在社会上越来越活跃。从东周到秦汉经历了古代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秩序得以重组,经济制度得以改变,氏族的社会力量退隐,新的社会力量起而代之。春秋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早期的公子们直接参预政治,后期这种活动逐渐减少。经春秋一代,卿大夫集团日趋活跃,其上升趋势与公子集团的衰落趋势同时发生。士集团人数上多于公子和卿大夫,但地位低下,卿大夫集团进入低潮时,士阶层开始抬头。战国大夫不是春秋大夫的继续,而与春秋的家臣联系更为密切,他们没有地主政治统治权,即使有也很薄弱、不稳定。战国大夫的爵称己缺乏独立性,而是从属于官僚制度的。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1】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相适应的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而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相适应的则是大一统的学术格局。尽管主流思想存在变化,有时是法家学说,有时是黄老之学,有时是儒家经学,但就其学术呈现大一统的局面而言则是一致的。从上古三代到战国再到秦汉,随着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传统学术也呈现出一个螺旋递进的状态,即从官学到私学,再从私学到新官学。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秦王朝虽短暂,但也在构建统一的学术体系上作出了艰辛的探索。秦朝建立后,在学术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种新官学,统治集团原本希望在博采先秦诸子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来建构新官学体系,博士官制度就体现了这种意图。然而,这种愿望却与现实的政治决策产生了冲突,本应代表官方学术、体现统治者意图的博士们对秦王朝的现实政策提出尖锐批评,引起了统治阶层学术政策的重大变化,博采众长的新官学一转而成为先秦法家一家学说的极端化发展。秦王朝建立之初,丞相李斯指出,博士淳于越以古非今、以私学非议政府决策,不利于君尊臣卑的现实政治秩序,于是采取了“焚书坑儒”。这种粗暴的文化政策标志着先秦诸子学术兼收并蓄的学术局面基本结束,秦王朝从政策上限定了学术范畴,春秋末期以来那种蓬勃发展的自由思索遭受了致命的打击。“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汉初君臣从秦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实行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与民休息,稳定社会秩序。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和发展,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从政治思想方面巩固、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成为统治者面临的重大问题,主张无为的黄老之学显然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儒家学者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期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此后,儒家学说代替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这时的儒家学说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先秦儒学的内容,而是在吸收先秦儒、道、墨、名、法、阴阳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的再创造。作为一种官学,它不同于普通的学术流派,而是摆脱了学派的樊篱,兼容并包各种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具有“杂家”的色彩。秦代焚书禁学与汉代独尊儒术的目的均是为了统一思想,但采用的手段却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汉代重在“尊”,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