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浅谈 吴贤刚VIP免费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浅谈 吴贤刚_第1页
1/2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浅谈 吴贤刚_第2页
2/2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贵州省纳雍县雍熙一小吴贤刚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很多学生害怕写作,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笔者对作文教学也作了一些尝试,现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国古代也有一句格言:“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学校以及家庭生活,观察社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作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心感悟来获得具体的素材和丰富的体验。二、注重立意“意”是文章的“主心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立意方面多下功夫。首先,立意要有独创性。立意的独创性并非凭空而来,也不可随意杜撰,它是从生活中来的。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和体验周围的生活,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领略到新的涵义,写文章就能出新意。其次,立意要反映时代精神,展示时代特点,时代风貌。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社会生活内容,有着代表当时人民利益的具体独特的东西。这些东西反映到文章中来,就形成了这一时代文章的新主题,以及有别于其他时代的新特点,当代生要具备敏锐的“触角”,不断地关心新问题,发现新问题,把自己的笔和时代紧紧联结在一起,主题才有价值,文章才会有新意。再次,立意要新颖。如果文章主题一般化,不新颖,大家都雷同,就难以写出好文章,所以立意要新颖。苏轼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文章,选择主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文章立意大家都那么看,都那么想,都那么写,“站”的方位太一般化,取的“角度”不新颖,那么主题就欠新。因此,我们学生不可看到生活一点现象就拿起来涂涂抹抹,而是在观察和研究生活现象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而立意做到新颖巧妙,才能在生活的激流中吸取新思想,获得新感受。三、说真话、写真事作文就要敢于说真话。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让学生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来。不少学生写作时,就是不爱说真话,写真事。其实,让我们来写自己经历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更容易下笔,因为我们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清楚的了解、认识,写出的文章既生动又感人。四、有感而发“文学贵在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从下手,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的、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没必要写,写起来没有意思。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因此常常一节课过后,有的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地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生活联想,让学生懂得发表自己观点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有感而发,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才会言之有物。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谈谈对生活的看法,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好的事情,懂得褒扬;对于坏的事情,敢于批判……五、指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1当学生能够把自己会说的话都写出来以后,还要学会修改,使之更具有表达书面语言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但小学低年级儿童修改作文主要是照抄或重写,真正能修改的并不多,且修改大多是比较轻率的,或听老师讲的,并不是自己很好的考虑的。可见,小学低年级儿童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老师要同时注意培养儿童这种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要逐句逐段地与学生一起修改,并要教给修改作文的方法,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把会说的话写出来就行,这样会影响作文质量的提高。总之,学生作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浅谈 吴贤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