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喀则市第三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课题沁园春●长沙单元一课时安排第(1)课时共(1)课时年级高一学科语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意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学情分析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诗中意象,领悟诗中意境;2.感受诗人指点江山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学难1.从意象角度了解关于环境和人物的描写;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2点教学方法1.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感受诗中意象,领会诗人情感;2.鉴赏法。通过分析意象,创设意境,把握诗中情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导入现在正值初秋,我们能感觉到早晚的瑟瑟秋风透着些许凉意。秋,似乎总带有一点伤感——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但秋特有的诗意是让人着迷的。每年秋天,我都会拿出诗词集坐在秋风中读诗,那种感觉特别美妙。现在,就让我们坐在这里,一起背一背咱们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吧!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饮酒·结庐在人境》、《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写过一首题为《秋词》的诗,内容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样是写秋,有人写出了悲愁,有人写出了欢乐;有人写出了伤感,有人写出了壮阔。那么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写出了什么呢?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解题沁园春:词牌名。来由: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叫沁水公主,她的园第一次:浏览课文,不借助任何工具,将不认识的字词抄在本子上,并借助工具书解决3林叫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风格体例: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中解道:“‘沁园春’又叫‘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全词一百十四字。„„”我们最熟悉的就有一首《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除此吴伟业的《沁园春·观潮》也很不错。一起欣赏这三首词,感受一下这个词牌名的特点。(读完之后让学生谈对这几首词词风的感觉。明确:豪迈、奔放、雄壮等,意思对即可。)长沙:标题写作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初读感知第一遍:小声自由朗读第二遍:结合注释理解读读完抽查对字词的把握第三遍:理解之后试着有感情的朗读第四遍:汇报读(找两个人)第五遍:听示范读(让词中内容在脑海中转换成画面)四、梳理文脉过渡:听完范读,大家脑海中都有哪些画面呢?(学生自由作答。)引导梳理:(一)第一个画面:“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①这三个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