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诗歌情感第二编研透“4题型”——完胜高考《考试大纲》规定: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分析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不是很多,即便是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所以本讲只从高考考查的诗歌情感题题型角度分析。题型二整体情感题ContentsContents题型一词句情感题高效提能训练高效提能训练返回题型一词句情感题返回名师点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当然,有时词句情感题所考查的词句是抒情比较含蓄的写景(人)句或叙事句,这就需要透过景、事来把握情感。返回题组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返回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倜傥:洒脱不拘束高妙:杰出,出众生:名士开宗明义,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鲁仲连的赞美!比喻,盛赞!战国士人分类:纵横家:游走天下,合众连横,功名利禄谋士:守一国卫一君,实现个人价值义士:为正义而谋,淡泊明志(邀名)刺客:为义气而战,武力杀人返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英声:美誉末照:余光他用雄辩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1、齐国人鲁仲连游历到赵,适秦国围赵之邯郸,鲁仲连坚持正义,力主抗秦,反对投降,并和秦国派到赵国的“亲秦派”辛垣yuan衍展开一场激烈的论争。他引喻设比,层层铺垫,直陈要害,最终使辛垣衍心服口服,恰逢魏无忌援军到,从而解了邯郸之围。2、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返回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澹荡:放达拂衣掸一弹衣服,转身而去,超然高举的样子同调:共同的志趣1、辅弼天下,建功立业2、功成身退,不慕名利李白与鲁仲连的不同1、鲁仲连遇事立名,不刻意;李白有强烈的功名意识。2、鲁仲连不爱钱,李白不拒绝钱财,甚至有时努力追求钱财。3、鲁仲连功成身退,李白功成身不退,痛苦大骂。返回(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解析:“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人景仰。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返回★(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5~8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6分)解析: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