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学习难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课前预习案】一、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A、香港问题由来:(港澳问题的实质)第一步:年《》割香港岛;第二步:年《》割九龙司地方区;第三步:1898年强租B、台湾问题由来:(台湾问题的实质)1.1624年,殖民者占领,收复;2.甲午战争失败,1895年签订《》被日本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收回3.1949年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使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A“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1)《告台湾同胞书》:为解决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年元旦,发表《》,宣布采用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年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建议国共两党进行对等谈判,实现。提出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保留军队。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B“一国两制”的含义在坚持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是“两种制度”的前提。“、”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三、回归之路——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A、港澳的回归(1)回归:年月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年月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2)回归原因:前提条件(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提出。(3)意义: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B、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发展历程:①1979年停止,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②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三通”,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③1990成立台湾、1991年成立(大陆)。1④1992年“九二共识”(内容:);两岸关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⑤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⑥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2、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因素:有利因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两岸交流频繁,联系日益紧密;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等等。不利因素: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和国外的反华势力的干涉3、中央政府的对台立场:主张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什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针对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外国干涉势力。【课堂教学案】合作探究一(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1: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4: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问题5: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问题6: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如何?问题7: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合作探究二材料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材料三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