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学习目标:通过视频的情境导入,品析文本重点语段,通过抓住对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厚重的爱。教法:提问法、朗读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一、情境导入、奠定情感:通过“父亲竭力挖废墟救儿子”的相关视频,提问:通过刚才的短视频,大家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或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学生看视频并回答:(1)这是一位令人感动、爱孩子的父亲(2)是一位坚强、“疯狂”的父亲(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二、朗读文本,品析句子:朗读并深入理解:“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提问:(1)这段话是怎样写父亲的形象的?从中读出了什么?明确:对父亲进行了动作和外貌描写,从中体会到父亲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压力和劳累,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恪守承诺、坚忍不拔、有责任感的父亲。在朗读时要注意语调低沉、轻缓。(2)修改句子并引导学生对比原文朗读,说说有什么不同?哪个更能突出情感?“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明确:罗列这几个词,说明父亲挖掘废墟时间之长。从侧面也反映出父亲相信儿子在等他,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学生回答:(1)形象: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都是血迹。读出: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劳累。(2)对比朗读并回答:原文更能突出情感。去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感情没有那么浓烈,不能很好地表现出父亲挖废墟时间的长。三、分角朗读,把握情感提问:读这几句父亲和儿子的对话时,整体的感情基调如何?读哪几个词需要注意?分角色朗读: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明确:整体的感情是要读出父子重逢的喜悦和兴奋。尤其要注意“突然”、“儿子”、“真的是”这几个词应重读,停顿稍短,读出父子重逢、劫后余生的幸福。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一句对儿子的承诺,创造了爱的奇迹。父爱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但他总会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请聪明细心的你也写一写父亲为你做过的让你感动的事。用心体会父爱,并完成课后作业。五、板书设计:8、12、24、36(小时)——时间长满脸:灰尘父亲救子双眼:血丝衣服:破烂到处:血迹艰辛、劳累父爱如山爱子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