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弯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学生能在实验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能运用得出的科学结论对横梁立放做出科学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教学重点】实验研究横梁宽度与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识别与控制变量教师准备:每组准备(共10组):1、:250mm×2mm、250mm×4mm、250mm×8mm的卡纸各一张。(每张卡纸的两端2cm处各画一条线,正中央画一12mm的圆圈)2、1倍厚、2倍厚、4倍厚的的卡纸各一张。(把250mm×2mm的卡纸分两张、四张分别粘在一起压平做成2倍和4倍的卡纸)3、外直径12mm的铁垫圈一盒4、积木块2个【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认识横梁和柱子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孩子认识横梁和柱子。2、让孩子感受横梁受力后的弯曲和断裂,引出课题老师搭纸桥,演示把垫圈当作重物放在纸梁上,让孩子观察发现(横梁弯曲了)如果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不够高,必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险,怎样才能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抵抗弯曲)设计意图:老师通过纸桥让孩子直观的感受“横梁的弯曲”,让他们体会到增加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课题“抵抗弯曲”。(二)、科学探究:1、合理推测师:你能结合纸桥、联系生活想想横梁抵抗弯曲能力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吗?生推测:(板书学生的推测结果)设计意图:挖掘生活前概念。2、研究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1)提出问题:(手拿纸横梁)师:你认为宽度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有怎样的关系?2)、生猜测师:想做实验来证明一下吗?3)、找出不同条件师:这是一个对比实验,你能找出做这个实验的不同条件吗?(纸横梁的宽度)教师出示1倍、2倍、4倍宽的卡纸,说明宽度差别大一些能更容易看出抗弯曲能力的变化。4)、找出相同条件师: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呢?老师提醒一下:可以从横梁(纸)、柱子(木头)、重物(垫圈)、弯曲的度去找,请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孩子能说出全部最好,如果孩子不能说出全部,老师就要用动作演示来提示。)师:归类整理板书在黑板上横梁(纸):材料、厚度、长度柱子(两块木块):两边的高度、柱子之间的距离师:在实验中如果被同学碰一下,距离变了,怎么办?生:用尺子量师:这个方法真不错,我也想到一个用尺子量的方法:在每张纸横梁两端3cm处各画一条线,每次实验时都让这两条线分别与木块的边沿重合;(示范,如果柱子之间的距离变了,就用找线的方法回到原位)。重物(垫圈):放的位置、重量、大小、力度横梁(纸)弯曲的程度:以刚好碰到桌面为止。师:弯曲的度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最方便找的位置?(刚好碰到桌面为准)5)、强调实验方法:师:根据孩子们找到的控制条件,实验方法请看大屏幕:①用木头和纸搭建一座纸桥。②接近纸条两端的两条线要对准木块边缘线。③每次实验时,都要很轻的把垫圈重叠放到纸中间。④以刚好弯曲碰到桌面为止。⑤分别测出1、2、4倍宽的纸承受垫圈的个数。6)、提出小组实验要求:(出示在屏幕上)A、先预测后实测①预测1倍宽横梁承受垫圈的个数→实测1倍宽②(根据1倍宽的实测数据)预测2倍宽→实测2倍宽③(根据2倍宽的实测数据)预测4倍宽→实测4倍宽B、根据黑板上的提示,严格控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C、及时记录数据,小组分析数据,得出发现。D、并选出小组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7)、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8)、小组汇报数据(教师输入):●表扬预测有理由据的孩子,如果孩子预测方法不正确,老师就给与指导.●发现数据有异常的请孩子重新做一次。(这个环节是老师和孩子在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师小结:板书: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设计意图:在研究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对比实验,是老师”扶”的过程:引导孩子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找出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和不变量,是本课的难点,所以老师预设了用动作提示的过程。3、研究厚度与抗弯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