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差生教育”之路据全国少公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也就是说,每6个学生中就有1个差生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或10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刻不容缓。本人虽然已有几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但看到上述材料的第一感受仍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5000万”这个数字可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事业、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人们所始料不及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数字,想象一下这庞大的差生队伍,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真正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来迎接这一艰巨的挑战呢?虽然中国的教育事业有着引以为傲的辉煌悠久的历史,但在差生教育这一问题上拿出的对策却“乏善可陈”。纵然弟子三千的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但真正有影响的七十二人无一不是“少年聪慧、勤奋刻苦”的好学之人。真正能使学生“由差到好”的例子和教育方法也是“鲜有耳闻”。古代是如此,如今的教育也未能真正冲破“差生教育”这道“藩篱”。尽管当今的教育界已普遍意识到了“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素质提高的妨害性,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实行“赏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集思广益”,纷纷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探索、追求。但“差生教育”仍是当今许多人不愿提及的难题之一。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教育教学必须面临中考、高考等一系列重大考试的检验。许多学生从懂事起就明白了“分数是学生命根”这一道理。在中学时代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每一位学生都无可避免地要接受无数次考试的洗礼。这势必将会从中分化出成绩优劣不同的学生群体。而其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又缺乏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在多次的打击之下,难免会缺乏学习的动力与信心,沦为“差生”。再加上中学时代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广大教师不能及时抽出时间与这些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或沟通方式不合理等因素,最终导致了成绩的下滑和“差生”人数的增加。上述观点似乎有些悲观,其实差生教育也并非真的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纷纷将手伸向了这块烫手的“山芋”。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其目的就在于将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化,使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摄取,而是将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之中,通过劳动等途径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以便于其更好地学习成长。近几年出现的“行走学校”所采用的“一千公里定人生,人生必须这一课”的教学理念和“徒步行走”的教学方式未尝不是对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当代的延伸。该学校并不开设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让学生上的只是大距离行走的“体能训练课”;没有老师,管理学生的工作人员一律被称为“管带”,进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学生徒步跋涉,将自己的脚印留在了泰山、大别山、雁荡山、井冈山、韶山等多个地点。令人吃惊的是,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对现今许多老师头痛的“差生”教育上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差生”纷纷通过“行走教育”,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我们姑且不论世人对于这种教育是否完全认同,但是,从这种独特的“行走教学”上,我们不难看出其教学方式的实质,即通过行走来树立自信、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用军事化的管理来规范其行为,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用艰苦的生活来磨练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与难得。而这些恰恰是现如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对“差生培育”方面没有注意或没有落实的。以下本人就实际工作中的感悟和经验针对“差生教育”提出的一些个人见解,以期与广大同行共同交流。首先,在树立自信心方面,采用“视线转移法”。虽然现今的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素质”,但分数的多少仍对学生的自信心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差生”恰恰是在这一方面缺乏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形成了成绩日渐下滑的恶性循环。而“行走学校”的教育方式则是通过行走的方式来树立信心。由短程的行走到长距离的行走,在一次次地完成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而培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