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声声慢》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相关知识链接:一、作者其人其事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梁衡《乱世中的美神》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对于作者,梁衡用“乱世中的美神”来界定,那么何谓“乱世”?又何谓“美神”呢?“乱世”是指金兵入侵、国土沦丧、家破夫亡、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美神”指李清照在诗词、词论、史学、金石学以及其人格方面的突出表现。郭沫若在济南趵突泉公园中的李清照纪念堂中题有对联,可以显示其艺术女神的风采:“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后主”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词风婉约,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写“愁”的经典作品。(一)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赵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二)作者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三)《醉花阴》的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声声慢》的创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学情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雕阑玉砌(qì)骤雨(jù)暮霭(ǎi)樯橹(qiáng)B.乍暖还寒(hái)槛菊(jiàn)凝噎(yī)都门(dū)C.良辰美景(chén)舞榭(xiè)彩笺(jiān)不谙(ān)D.寒蝉凄切(qī)将息(jiàng)豆蔻(kòu)苍陌(mò)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婉约沦陷愤激凄切帐蓬B.颓废良晨樯橹迢迢韵脚C.暮蔼鹊桥苍陌仓皇豆蔻D.飘零烽火不虞芍药贬谪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指南唐都城金陵——南京)B.便总有千种风情(情意)C.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边的秋菊)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好的房子)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歌、行、引、吟为古代诗歌体裁,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B.诗的风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