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季学期《区域可持续发展》检测高二地理(第9周)命题:兰罗锋审题:韦焕晃考试用时: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其填在第3页答题卡上,每小题3分,共60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完成1~2题。1.湿润系数可能指:A.降水量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C.蒸发量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2.题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属于:①土壤退化过程②土地退化过程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④荒漠化过程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湿地是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我国近年来在东北开展了20项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对约53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读下图完成3~5题。3.图中的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分布在:A.辽河平原、松嫩平原B.松辽平原、辽河平原C.松辽平原、三江平原D.松嫩平原、三江平原4.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湿地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A.土地盐碱化B.物种骤减C.酸雨加重D.沙尘暴增加5.今天人们又开始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A.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C.退耕还湿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沼泽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新疆南部,流域内生活着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8个民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游水位不断减少,到70年代,下游开始发生断流。据此回答6~7题。6.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水量近些年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降水逐年减少B.地下水位不断降低C.蒸发量逐年增加D.生产、生活用水大量增加7.治理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断流的根本措施是:A.大量开发地下水B.禁止上游取水C.流域内多修建水库D.实行水资源统一调配,节约用水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据此完成下题。8.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①土壤盐碱化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12·海南地理)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据此完成9~11题。湘教版检测1共4页高二地理9.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A.耐旱B.耐涝C.抗病虫害D.占耕地少10.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B.洪涝C.台风D.冻害11.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C.降水少,地形平坦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国鲁尔区相继遇到了产品滞销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结合下图,完成12~14题。12.上图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A.第一、第二、第三产业B.第三、第二、第一产业C.第二、第三、第一产业D.第三、第一、第二产业13.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丰富的铁矿资源B.丰富的煤炭资源C.广阔的消费市场D.便捷的水陆交通14.20世纪7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A.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业等“无烟经济”受到重视,经济地位不断提高B.很多工厂变为农田,农业的地位不断提高C.煤炭和钢铁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以增强对外竞争力D.开发本国铁矿资源,减少进口铁矿石数量结合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15~17题。15.黄河流域的开发应贯彻的方针是:A.把矿产资源的开发放在首位B.植树造林,恢复植被C.结合流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综合开发D.水能开发必须是梯级开发16.影响黄河中游地区开发方向的最主要因素:A.气候条件B.地形条件C.水文特征D.矿产资源17.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