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浅析《新闻联播》对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启发湾头镇中学欧春晖《语文课程标准》开门见山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感,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例如: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纲要》和《标准》都要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要和现实生活相关联,提出了“语文学习生活化”的观点,主张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技能。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中,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处处都是,电视资源便是其中之一,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正确选择与运用这一资源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筛选和指导。中央电视台每晚19:00的《新闻联播》就是很好的语文学习资源,它以信息量广、报道及时、播音规范而著称。学生如养成每日收看的好习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较明显的影响。在这里,我总结这几年从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浅谈几点对这方面的体会。一、常看《新闻联播》好处多1、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现状,这里我以本班为例,从日记和习作的检查情况来看,四年级的学生缺乏组织语言的能力;再者,如在“讲新闻”的口语交际课上,我问学生,“现在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谁?”。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毛主席”。农村的小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奶奶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因此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2、《新闻联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时事信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改提出了具体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大量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说、写的素材。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能在第一时间报道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按自己的兴趣,再去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日积月累,头脑中的素材越积越多,形成了一定的储备,“厚积”达到了,“薄发”也就水到渠成,能够解决学生说话、写作中空洞无物的问题。3、《新闻联播》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普通话的良好范本。学生能够说好普通话是《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之一,学习普通话要有一个良好的范本,最好要在情境中学习,而《新闻联播》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新闻联播》中的播音员发音规范,吐字清楚,是标准版的普通话,只要每日坚持模仿练习,潜移默化中普通话水平就会渐渐提高。4、《新闻联播》为学生提供了规范性语言。语法结构合乎现代汉语言规范,语言结构合乎逻辑。新闻稿件是经过记者、编辑的精心推敲审定的,是广大编审人员的集体结晶,是学生可以借鉴的标准语言。长期观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解决学生说话、写作中毫无语言逻辑的问题。小学语文5、《新闻联播》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并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学生在收看《新闻联播》时,要想记住当日发生的新闻事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睛看,耳朵听,大脑记,天长日久,听力慢慢得到提高。二、培养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只要每日坚持收看《新闻联播》,语文素养就会渐渐提高。那么怎样让学生养成每日收看的好习惯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说”新闻。布置学生每日观看《新闻联播》,第二天在晨读课上交流,名为:“说新闻”,每人至多5分钟,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去说,最好还要有自己的评论,这样初步养成观看《新闻联播》的习惯。2、“猜”新闻。新闻事件的发生有原因、经过、结果,有大量连续报道,那么第二天的新闻联播事件进展如何呢?如现在发生的云南景谷地震,灾区人民生活的现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判断,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3、“写”新闻。每日看过新闻后,把重要的事件写在《观察日记》中,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每日练笔,勤耕不辍,作文一定大有长进。显而易见,每日收看《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