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对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中共XX县区委副书记郑玉林作为市场经济的天然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各经济成份的竞争中越来越凸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XX县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如何,面临着什么样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怎样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使全县个体私营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全县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萌发阶段,经济成份主要以个1体经营为主,少数的私营企业大都不脱家庭作坊型的生产经营模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上世纪末为平稳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个体私营企业的质和量都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2000年以来为快速发展阶段,部分个体私营经营者完成了原始的资金积累,进入了第二次创业时期,越来越宽松的政策环境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一些外来的投资项目先后在我县落户,东西合作项目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新亮点。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三个突出特征:(一)规模不断壮大。1985年,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只有1403户,年上缴税金460万元,从业人数仅有1447人;1990年,全县个体私营企业3834户,年上缴税金736万元,从业人数4780人;1995年,全县个体私营企业9439户,年上缴税金第1页共9页996.38万元,从业人数16000人;到2002年底,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6573户,国地税税收总额7863万元。(二)贡献份额逐年递增。①对gdp的贡献。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8.5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2.9亿元,增幅为11.4%;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就增加2.1亿元,增幅为72%。②对地方财政的贡献。2税务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在税收结构中所占比重的递增趋势较为明显。2000年国税总额为4079万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2250万元,占55.2%;2001年国税总额为4703万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3544万元,占75.4%;2002年国税总额4998万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4039万元,占80.8%。2000年地税收总额为1307万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784.2万元,占60%;2001年地税总额为2366万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1703.5万元,占72%;2002年地税总额2865万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2334.7万元,占78%。③对劳动就业的贡献。2002年全县总就业人数为32982人,其中公有制经济从业人数20739人,与2000年相比降低了13.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数9818人,上升了13.5个百分点。毫无疑问,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三)东西合作企业异军突起。近年来,我县抓住全国东西部合作经贸洽谈会连续在XX县区召开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外资项目先后在我县落户。目前全县共吸引外资9.7亿元,东西合作企3业221家,2002年底实现税收5600万元。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资金雄厚、管理先进、效益较好。由广东人投资兴建的华强塑胶公司,投产后产销两旺,年上缴税金4400万元。投产以来已为我县提供了1.2亿元的税金,为5000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二纵向相比,目前我县非公有制经济较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是第2页共9页规模效益还是从业人数都不可同日而语;但与一些先进县市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数量上看2002年我县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108户,比全省平均123户少15户;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1.01家,比全省平均5.76家少4.65家。从劳动就业上看2002年全县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2.02%,比全省平均值2.96少了0.94个百分点。从行业分布上看,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大多集中在商业、餐饮、农产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缺乏技术密集型的高新产业。同时,管理者素质不高,经营管理粗放,质量效益差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