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读经典《三峡》教学设计湖北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陈昌学【教材分析】《三峡》是湖北人民出版社八年级《朝读经典》学生读本第六单元“荆山楚水”中的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描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选自于《水经注》,作者是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课文抓住三峡景物的特点,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现了景物的神韵。文章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浑然一体,先写山后写水、先总后分,颇为巧妙。语言骈散结合,言简意赅,充满生气。【教学设想】教学本文,应在疏通文句、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作脉络,选择关键词语,理清背诵思路;展开联想想象,在现三峡壮景,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通过诵读,涵咏品味,体会意境,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新课标》对八年级学习要求是“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品读,通过诵读来感悟文章内容做到理解成诵。《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展示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整个教学宜采用诵读法、品读法、点拨讨论法、延伸拓展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美景,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画面中感受美。还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三峡相关资料,课前开展研究性学习,开阔学生视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一些文言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自然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圈点勾画,学习古人写景手法;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重视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诵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要求,本课教学,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突破。【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运用圈点勾画,ppt课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2.诵读法、品读法、点拨讨论法、延伸拓展法。【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写景脉络;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品味文章语言。【教学过程】主要五个环节:一导入;二诵读;三感知;四探究;五拓展。一、激情导入(2分钟)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之一。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播放有关《三峡风光》片,或播放歌曲《长江之歌》。二、作者及作品简介:(3分钟)多媒体显示:1、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人,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爱好游历,足迹遍布名山大川,著有《水经注》一书。2、《水经注》:是我国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全书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