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场桥中心小学郭克胜既没有深奥的理论,亦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蕴涵着教育的真谛,这是我读《陶行知教育文集》的最深感受。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是他,开辟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先河,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进一大步。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所以在读书的同时,我还认真做了笔记,做到了学有所得。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1972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会是呢感的好坏。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副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副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那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人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近,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理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总是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调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