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案例:窗户纸别捅破张孟,女,高三,08年5月初加入学大。咨询师介绍她时说该生很有个性:虚荣,浮躁。考了75分,她说85分;班里名次中下等,她说前10来名;学校里讲过订正过答案的题,她拿到学大,问老师她做得对不对,来显示她做题准确;她也会拿一些题来“考”你,在你思索迟疑之际,她告诉你怎么答,表示自己不含糊;有些题还没讲完,她就说“会了会了”;老师给她指出一个答题思路,她会说“我也是这么想的”,等等。至于说基础,很不扎实,欠账很多。咨询师特别提醒,接受该生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分析张孟同学的个性特点,其实并无特殊之处,在过去几十年的教学中见过不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有谁会在人面前显示自己穿戴差,长得丑。好强之心人皆有之,没有谁会在人面前显示自己苯,不聪明。爱听好话人皆然之,没有谁爱听无故的批评、斥责的话。这是人之常情,符合心理学原理。如此说来,张孟同学的“虚荣”是要强的表现,也是自尊心的特殊表现形式,只是较为典型、集中了些。比如她说考多少分、前多少名,无非是想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其实这也证明她感觉到了自己不如别人强。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她真正强起来。对于像张孟这一类性格的同学,一般的做法是可以直截了当的点出来,分析原因,指出危害,要求改正。再一种是委婉地、巧妙地点出来,加以规劝,使之改正张孟同学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可以想见,老师或家长可能是采用了第一种做法,直接说她虚荣、浮躁,使她伤了面子,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学习。基于这些认识,对张孟同学采取了另一种策略:“窗户纸别捅破”,也就是根本不“点”,而且还顺着说,“将计就计”:你说你强,我说你更强,你本来就应该强,你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超过一般同学,要是在最后两个月拼一拼,肯定能创出奇迹,让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窗户纸不捅破”能极大地满足张孟同学的心理要求,激发其积极因素,拉近与老师的距离,变不良心理为学习动力,从而主动与老师配合。有了这个基础,下面我们要做的是让学习占领她的整个大脑空间,转移她的注意力,使她没工夫想别的,思想毛病没有机会表现,最后自然消退。为此,选择典型的、新颖的、见效快的题型材料,较高密度、较大容量地进行训练,使她整个时间都在听讲—思考—做题—总结—质疑—检验,眼、耳、口、手、心都在参与研讨、思索、表达。题做出来了,体会成功的乐趣;做不出来,给予启发、诱导,最终仍是问题得到解决的喜悦。这期间充满轻松、融洽、和谐的气氛,随时鼓励、表扬,同时不失时机的进行品德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引导她立下高远志向,为祖国大业、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放下卑微的“小我”,肩负起历史的重任。这种教育随时随地进行,穿插到授课当中,做到自然、顺理成章,不单纯说教。下面就作文课谈谈对该生辅导策略的具体操作情况。作文课是第一次课,这个开端很重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她带来了一篇作文,水平不高。但对其评价,只肯定优点,评价用语中使用了一些有分寸、较得体的夸张手法。比如,“这个词用得很妙,令人耳目一新”,“这句话意韵深刻,耐人寻味”,“这个句式的运用,多么恰如其分,收到了很强的艺术效果”等,目的是调动她的情绪,让她充满自信,沉浸在满足之中,以便与老师配合,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辅导。紧接着问她:你素质很好,基本功很强,愿不愿意利用自身的长处写出50分以上甚至满分作文?这样的设问是给她一个心理期待。高分作文是学生们梦寐以求的,更何况像她这样心态的人了。这时候她想知道高分作文诀窍的那种急切,那种全神贯注,是可想而知的。介绍高分作文的方法技巧是本次辅导的根本任务,前面调动情绪、给心理期待都是“铺垫”工作。这种“铺垫”对于一些同学也许用不着,但对于她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重要的。今天的开端不错,但往下讲作文方法技巧,也不是容易的事。张孟同学是老高三生,是成年人,从小学到高中,不知学了多少作文方法技巧不知经过了多少老师讲作文。如果拿不出点新鲜东西来,老生常谈,恐怕会使她大失所望,前面的工作就会白费。所以讲的内容既求不落别人的窠臼,有独到的见解,又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