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标”下学生个性化教育之我见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罗洪久莫立思周芳内容提要:高中体育教学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已经一个轮回(3年),新课标较之原来的大纲,在很多方面进行了修改、完善和提高,特别在学生个性化发展中给予了许多时间和空间,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关键词:学生个性化教育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关注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可是,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运动员的要求进行竞技项目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许多伟人的成功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与其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最熟悉的科学家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正以为有着坚强的个性,终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二十一世纪是追求"个性"的时代,尤其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给个性本身形成了许多复杂的因素,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不能单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个性"的与众不同,而是从教学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寻找其共性特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应借此之机,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课堂是我们实践的舞台,怎样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来自哪里?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我们建议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其次,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情境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兴趣也比较容易激发和转化.因此教师选择内容时也应多样化,从学生心理和生活出发,多选择一些儿趣味强的运动项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加以引导和转变,让学生放开心扉,融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激励学生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二、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谁是主体的问题,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虽然这个观点已不占主流,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互相差异的学生。我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并非教师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行针对其个人的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许多认识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针对差异启发引导,独立探讨,获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把体育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体育教育要生活化,教师在教学的应用中也要转变思想,抛开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