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县实验小学数学课题组张志平把握概念属性促进有效教学——“分数的意义教学的有效性与策略的研究”通过对案例与课堂的研究我们着重解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两个问题:①探究与接受②合作与独立一、研究分数的本质属性1、分数的产生。2、分数的本质属性。3、分数的意义的地位与作用。分数的产生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非负整数),以后在度量和平均分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这样就产生了分数。用一个作标准的量(度量单位)去度量另一个量,只有当量若干次正好量尽的时候,才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度量的结果。如果量若干次不能正好量尽,有两种情况:例如,用b作标准去量a:一种情况是把b分成n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度量单位去度量a,量m次正好量尽,就表示a含有把b分成n等份以后的m个等份。例如,把b分成4等份,用其中的一份去量a,量9次正好量尽。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用b去度量a的结果,就必须引进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度量的结果。另一种情况是无论把b分成几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度量a,都不能恰好量尽。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无理数。在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商。为了使除法运算总可以施行,也需要引进新的一种数-分数。综上所述,分数是在实际度量和均分中产生的。分数的本质属性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叫做分母,表示有这样多少份的叫做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分数的意义的地位与作用要了解小数的意义,可从分数的意义着手,分数的意义可从分割及合成活动来解释,当一个整体被等分后,在取其中一部分的量称为“分量”,而“分数”就是用来表示或纪录这个“分量”。例如:2/5是指一个整数被分成五等分后,取出其中二分的“分量”。当整体被分成十等分、百等分、千等分……等时,此时的分量,就使用另外一种纪录的方法-小数。例如1/10记成0.1、2/100记成0.02、5/1000记成0.005……等。其中的“.”称之为小数点,用以分隔整数部分与无法构成整数的小数部分。整数非0者称为带小数,若为0则称纯小数。由此可知,小数的意义是分数意义的一环。二、对案例的研究通过全体课题组的成员的共同讨论,我们产生了两份案例,即《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分别由两位教师担任了两堂课的教学。从两堂课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认识分数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时出现了以下困难:1、学生对分数的本质属性的理解不深刻;2、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混乱;3、探究性学习的思路和目的性不明确。我们对案例和堂课教学进行了探讨与分析,这些案例和堂课教学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1、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性教学的前提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是有效教学的准备3、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保证4、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个人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1、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概述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用来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探究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技能。以我国教育部编写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为例,它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此,探究学习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既重视知识应用的结果,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全体参与,学习本身是有意义的。因此,探究学习目标体系是多方面、系统化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对师生关系也有不同的理解。前者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权威—服从的关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控制者和仲裁者,学习者只能被动接纳知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是不平等的。探究学习中,师生之间由于在获得知识的方式上是平等的,都是探究者、协作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