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爱在家人间教学对象:七年级课时:第二课时提供者:蒋晓光单位:四铺中心校本部蒋晓光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生情谊的第二课亲情之爱的第二框:爱在家人间。本框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悟家人之情,父母之爱。本课时主要针对当前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对亲人的关爱司空见惯,对最爱自己的人和最熟悉的感情不懂得尊重和珍惜。教材通过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与关爱、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本框共三部分内容,第一目体味亲情,亲情是割舍不断的;第二目爱的碰撞,分析产生碰撞的原因: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依赖心理,学生的长大意识和家长的焦虑心理以及亲子间代际关系的矛盾。需要亲子双方共同努力化解矛盾冲突。第三目沟通传递爱,本目通过寻找解决冲突的途径,有效改善亲子关系,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供重要保障。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孝亲敬长既是传统美德也是法定义务,理解“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传统需要传承和发展。2、了解家庭中自己与家人之间产生矛盾,既有自己的青春期的原因,也有两代人在心智、学识、经历方面存在着差异的原因,明白亲子冲突需要通过双方的互动和沟通来解决。能力目标1、提高对家庭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亲子冲突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2、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与父母正确沟通、调适“逆反”心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2、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树立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七年级学生逐渐进入了青春期,除了生理上的变化外,更突出的是心理的变化。其特点: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承认和尊重同时又依赖父母,导致亲子之间发生冲突。2、初中生与父母关系紧张的现象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亲密又复杂,渴望被爱又试图挣脱“控制”,初中生为不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苦恼。3、由于家庭以及父母表达方式的原因,有的初中生不能理解父母的关爱之情,体会不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体谅父母的苦衷,缺乏家庭责任意识,不知关心父母和家人。4、引导学生协调与父母之间矛盾冲突,学会与父母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提高对父母之爱,养育之恩,亲情之重,家庭之责的感受力,为学生将来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美德家庭奠定人生基础。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教学通过“运用你的经验”以欣赏配乐古诗文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体悟亲情。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课前布置,课中讨论、交流、汇报、角色扮演、小组评议、集体评议、老师点评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了解亲情的表现形式,掌握化解亲子冲突的方法和技能。难点,了解亲情形式的变化,明确亲子冲突中冲突的原因。由于七年级所处学段的特殊性,(七年级是初中时代的基础学段,八年级是两极分化阶段,九年级是分流阶段)七年级基础好、成绩优秀就能够进入八年级优秀行列,这就预示着九年级毕业后能顺利升入一个好的高中,所以父母关注和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当看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起伏时,父母焦虑的情绪溢于言表,此时遇到学生强烈的自尊意识,不但不能感受父母的关切之情,反而产生了强烈的厌烦之心。所以这时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学习理解体贴父母的用意和苦心,自然减少心中的不满和反感,因此让学生了解亲情的表现形式和变化,明确亲子冲突中的原因,既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也是本课时需要突破的难点。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堂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游子吟》,背景音乐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思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作为孩子怎样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你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二、课堂活动活动一、研读“运用你的经验”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76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1、在家庭中,你爱所有的亲人吗?2、你是因为她特别的爱你,你才爱她的吗?3、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