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内容繁而杂,我们将表达技巧分为三类: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喻今或借古讽今、即事感怀。作用: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1)借景抒情:(前景后情、后景前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故乡明月”“乡思情”“松风山月”“隐逸情”“寒林残月”“诗人的忧愁”“中秋圆月”“相思情苦”“长亭折柳”“惜别情”“空城落花”“对国势衰危的哀叹”“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闺怨情”“江湖扁舟,月落乌啼”“诗人的羁旅之苦”“梦后酒醒,烟柳断肠”“悲欢离合情”“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对世事沧桑的感叹”(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等。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台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4).用典抒情(咏古抒怀,借古讽今)包括用事和引用(化用)前人诗文句两种,一般侧重指前者。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5)即事感怀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区别几组概念】: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