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之树常青──浅谈语文课之“活”西安市临潼区化工院中学梁建宏710600摘要要想上好语文课,上“活”语文课,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用心去感受学生的心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深刻挖掘研究教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语文课堂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去体验,将会提升语文的素养和能力。关键词上活语文课创新化个性化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上好语文课,上“活”语文课,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去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几种方法,觉得效果不错。一、导语的设置导语是教师上课时的“开场白”,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因而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集中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中,教师就要首先准备好导语。导语要新颖独特,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如果教师每一堂课开篇都说:“今天我们学习××课,把书翻到第几页”,效果可想而知。现在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学习压力较大,上了几节课,身心俱疲。如果老师一上课,就把这种公式化的导入搬上来,这样的开场无疑是催眠曲。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格外注意导语的设置,要把生动活泼的一面展现给学生,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剂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导课的方法有很多,如温故知新法、歌曲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激发情感法等。在此姑且举一例,我在讲授《阿房宫赋》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同学们讲《汉武大帝》中“长门宫阿娇失宠,千金赋才子支招”的故事,使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随后我又指出《长门赋》和本文《阿房宫赋》在文学体裁上是一样的,那么“赋”这种文学样式到底是什么样的体裁呢?又将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板书并播放了音乐,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后思考“赋”的特点,然后引入了正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个新颖而成功的导语,可以使学生从心理和知识上快速进入良好的听课准备状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二、知识的迁移语文课要上的“活”上的精彩,在教学方面,更要注重知识的迁移。不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新知识不加扩展和延伸,也是上不“活”的一个原因。所以,教师在讲新课时,要适当地把旧知识穿插到新知识中来,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和大家熟悉的歌曲故事引用过来,以对知识点做形象的阐释。以“礼”字为例,《六国论》中的“礼天下之奇才”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公子……礼交之”。前者的“礼”与“奇才”构成支配的动宾关系,属于名词作动词,而后者的“礼”与“交”构成修饰的状谓关系,属于名词作状语。经过同一名词在不同文章中的比较,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其表达的具体含义,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地发挥。不但使学生的知识思维得到了拓展,而且使他们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也激发了情趣。三、情境的体验“情境”即“情景、境地”。在语文教学中,对情境的感知尤为重要。如果一篇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不为学生所熟知,那么,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疑问,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会那么透彻了。例如,在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里面有许多关于人物着装的描写,如果只是单纯地阅读文字,学生难免对“赤金盘螭璎珞圈、豆绿宫绦、束发嵌宝紫金冠、二龙抢珠金抹额”等不理解,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因而,在设计课程时,就可以选择相应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出来,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有了真实的视觉体验,更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起来自然而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