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实验学校:海口市第一中学初中部课题组:海口一市初中部历史组执笔人:吴建红摘要: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结题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意义和研究价值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六年,如何进一步深化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益,愈加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研究》课题,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为宗旨,力求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操作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力求促进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真正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初中历史有效学习。二、课题的理论依据叶澜《新课程理念》,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等。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什么又是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促使学习想学历史、愿学历史、乐学历史、学好历史的活动就是有效的学习活动。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们认为,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中。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使其从中获得成功和发展;二是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三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密切相关,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教学策略有效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同时采用的教学方法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与有效教学相对应的,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三、研究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新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出现的问题,促进师生发展。(一)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进教师的研究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行动研究,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重构教师角色,转变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行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让他们掌握多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其历史学业成绩,逐步缩小差异,使学生成为研究的直接受益者。(三)应用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努力构建初中历史教学行动改进工程,实现教学行动研究的常态循环,真正解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