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学能手评选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试要点《教育学》考试要点☆1、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1、萌芽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2、独立形态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育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2.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规律:(1)个体身心的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3.理解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促进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递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4.理解教师劳动特点,掌握教师的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教师劳动特点1)复杂性和创造性(2)连续性和广延性(3)示范性和主体性(4)长期性和间接性(5)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1)职业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3)能力素养。(4)职业心理健康。1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老师;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学生: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2、加强学风教育☆5.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学制的历史沿革:我国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的。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是1903年的癸卯学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这个新学制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现行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由于后来的政治运动,我国基本上仍是沿用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学制。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⑴单轨学制以美国为代表。⑵双轨学制以西欧各国为代表,⑶分支学制介于上述两种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6.了解课程的类型,理解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含义,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五)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六)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