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永远不可替代但角色需要转换伴随着慕课等线上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海量教育资源触手可及,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地位似乎岌岌可危。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会在“电子教师”面前退居二线乃至消失吗?面对这一问题,参会者们的观点惊人一致:教师这一职业永远也不会消失。“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在峰会上介绍澳大利亚教育现状时,澳大利亚前总理吉拉德开宗明义,充分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乌拉圭国际观察所主任DeniseVaillant博士则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实验结果:他们将电脑接入教室,连上wifi,每个学生人手一台,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上并没有什么改善。为什么会这样?DeniseVaillant博士认为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接受相关的培训,无法指导学生有目标地学习。“没有目的的教育,就好像没有画的画框。”她认为,在信息技术带来教育革新的今天,教师的职业反而会更加重要。教师不仅是每个学生平等获取知识的保障,面对面的贴近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没有教师的学校是空空的建筑。”DeniseVaillant博士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口号为自己的观点做注脚。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JennaBrashear回忆起自己曾经的一位私教,“她教我弹琴,学会思考,自主安排时间,这些都成为我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她认为,这种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觉练习的习惯,绝不是冰冷的鼠标键盘显示器或其他移动终端所能教给她的。“人手一个iPad是容易做到的,真正影响教育质量的还是老师。”谈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变,来自约旦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贝恩咨询公司合伙人YasarJarrar说。由此,国际教师职业观察机构主席DeniseVaillant认为:“真正的问题是,怎样把科技作为方法而不是作为目的来实现高质量教学。”尽管教师永远不可替代,但90%的参会者承认,在未来5年,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EdgarMorin在峰会的主题演讲中呼吁公众重新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复杂性,他说,现在,不论从小学到大学,知识性的东西都教得太多,但做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人,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这,正是未来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向。曾担任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副院长的欧燕华现在是一名自由讲师,专门教授有关“幸福”的课程。在她看来,科技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一定会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但同时有一点很明确,科技仅仅是工具,使用的人更重要。学校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欧燕华,从英文education(教育)的本源意义“tobringforthwisdomfromwithin”谈起,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智慧,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其成长,使之成为一个“全人”。从这一点看,科技的进步永远无法替代教师。“比如说留守儿童,给他装一个屏幕,让他每天看看爸爸妈妈就可以了吗?显然不行,因为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欧燕华说。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教育就是从外部世界把信息塞进学生的脑袋里,因此,欧燕华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革新对教师人格的要求反而更高。作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师怎样利用工具,塑造学生的内心,为人性的成长服务,将成为教师最大的任务,而这,其实也是让教师的角色回归了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