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乡镇小学生作文水平【摘要】小学作文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难教下,学生难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笔者为一名乡镇特岗教师,在条件落后,信息相对闭塞,教学环境相对不足的条件下,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出现哪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相应对策?根据笔者的实践教学总结的经验,来谈几点自己的想法。【关键字】乡村小学作文教学问题策略《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切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①。”新课程标准改革已经在大城市全面展开,各大小学争相实施,形形色色的教学都开展的如火如荼。乡镇小学已经使用上了新教材,但学生们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们对于学生作文的指导也愈加头疼。就一堂作文课而言,往往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无从下笔,但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我们应对作文讲解予以高度重视。在乡镇小学作文的教学中,大部分还是“换新鞋走旧路”的思想,尤其是在上作文课讲解时,依然依照着“分析作文立意——学生写作——批改点评”的教学模式,有时这样做会制约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学效果有时适得其反。本文着重从作文教学的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就如何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一)乡镇校外活动少,学习环境单一。乡镇小学一般都位于乡镇,镇里没有县城里优秀的物质条件,以及良好的活动场所,相比县城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缺少感受体会,进而更不会有好的写作灵感,在乡镇学生的天地里,虽然没有游乐园、博物馆、公园、动物园……等,但农村有属于农村学生的广阔天地,如: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不断涌现的乡镇好人好事,令人陶醉的美丽山水……这些都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可是,面对形形色色的安全事故,教师们不得不画地为牢,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不许跃出雷池半步。师生们在教师“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学生们只能靠想象去写作文,没有实际感受,所以才会出现学生总觉的没有材料可写,学生写作知识为了完成学习人物,并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二)写作文时不注重课本教材语句的积累我们新课标下的课文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提炼出来的,每篇文章都含有大量的优美辞藻。比如我们学习《珍珠鸟》这一课时,课文中有一句“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这句话优美的书写了光透过吊兰时影子留下来的景象,把影像比作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在《学会看病》这一课中形容母亲等待孩子焦急心情的一句“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十分形象的将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母亲等待孩子回家的心情。把时间比作沙漏中的沙子,既形象,又恰当,让读者都进去不由得产生联想,带入到课文的情景当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材中还不乏出现像刚刚上面的例子,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的授课中,应当渗透一些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积累,把这些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到作文的写作上不愁写不出优美的句子。其次是让孩子坚持写日记,日记的书写,不仅锻炼了孩子平时作文的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在平时写日记的时候积累素材,日记的内容很广,每次练笔的时候都可以把自己所听到、所想到、所感受到的事情记录下来,自己的所思思想、喜怒哀乐都已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事情都是亲身经历的,所以有感而发时自然有话可说,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不会变得生涩,有孩子自由表达的空间,书写也变得无比真实。(三)写作时描写不到位在练习景物描写的文章时,有些学生写作不出现条理性的写作,小学生应当有条理的写作,首先写作时应当分好段落,在纸上或脑海里列好大纲,用好词好句能使文章生动,更吸引人;用“总-分-总”“分-总”的方法来写。这些写作方法都能够很好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一些孩子的作文显得毫无章法,有的甚至是千篇一律,不能够突出写作事物的特点,尤其是写景物时,没有写出家乡或者旅途中的美景,多数学生可以写出描写景物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