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导入新课: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一千多年前,一个天涯歌女为白居易弹奏了一曲琵琶,成为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白居易因此而作的《琵琶行》更是成为了描写音乐的典范。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来了解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第1课时课文内容预习: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与名师对话》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白居易,学习琵琶行的课文内容预习检查:1、白居易,()时期的()()。简介白居易生平2、关于“行”“序”3、基础梳理:(字音检查)铮铮然,商贾,恬然,贬谪,霓裳,六幺,荻花,乍破,慢捻,幽咽,迸裂,嘈嘈,间关,虾蟆,名属,教坊,红绡,钿头,银篦,呕哑嘲哳第2课时问题一:《琵琶行》这首叙事抒情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设计意图:这首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复述故事来理清本诗的思路。明确: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师生活动:让学生阅读小序,理解故事的梗概。1、本诗开篇有一段小序,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为全诗定下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2、学生默读序文和全诗,请找出序文和诗正文两相对应的地方。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段对应“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诗的第四段对应。3、思考:请学生以诗歌的语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浔阳江头夜送客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小结: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她作了一首诗。问题二:琵琶曲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诗人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描写美妙的琵琶曲的?设计意图:本诗音乐描写是全诗最精彩的,让学生理解诗中音乐的特点及弹凑者的心境。师生活动:从诗中找出琵琶女的三次演奏,重点赏析诗人描写的第二次演奏。1、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听到琵琶女的演奏的?这样的情景描写有何作用?明确: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在江边送别友人时写的。第一段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2、诗人在诗中一共写了琵琶女的几次弹奏?分别是那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明确:共三次演奏: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第二次:见人闻声,情相通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3、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琵琶女的第一次和第三次演奏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来写,诗人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来写音乐的美妙。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听到琵琶声,主人忘了回去,客人忘了出发,满座客人都掩面而泣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之高超。4、诗人是怎样描写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的?明确:“转轴拨弦、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从正面描摹琵琶女弹奏的动作来写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和诗人良好的音乐修养;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写听众的沉醉和环境的寂静来从侧面烘托乐曲的艺术魅力,突出琵琶女技艺高超。5、诗人运用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请学生找出本段中的比喻句,并分析这些比喻句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明确:如急雨——粗重急促;如私语——轻微细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