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上派初级中学数学八年级组孔德飞教材分析:“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中的第13.1节(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组成元素、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并按边对三角形分类以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它是由三条线段围成,但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所以学好本课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顺利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积累知识经验,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分析:在认知方面,学生在小学已经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具有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具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几何直觉,但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较弱,推理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情感方面,大多数学生对动手活动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可能少数学生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水平不平衡,数学的价值感受不深刻,教师要注意引导、鼓励。设计思路:从学生熟悉的风车图案引入课题,通过展示实际生活有关的三角形实物图片,让学生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感受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小学学习的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归纳,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准确定义。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阅读提纲让学生独立学习和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分类相关的教材内容。通过创设学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大胆猜想、推理归纳,逐层深入地揭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同时,也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尽情发挥表现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最后,通过对一生活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道德品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的概念,会对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以及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2)理解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揭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活动的经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3)体验数学的美及其应用价值,感受环保意识、公德意识。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探究。教学方法:情境——自主、探究——发现。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组小木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多媒体展示:(风车图案)问:这是什么图案?风车图案中,有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吗?我们在小学已经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投影一组三角形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从以上图片中,我们可以既可以感受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和建筑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又能感受到三角形的图形美。这是为什么呢?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设计意图:通过情境“风车”和生活中的图片,既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又让学生在三角形图形美的陶冶下轻松步入课题。】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活动一:(1)引导学生回忆在小学里对三角形的了解,结合上面观察到的图片,画出三角形。教师巡视指导。(2)让学生观察自己画出的三角形图形并回忆小学里对三角形的定义,互相交流讨论,自己试着归纳三角形定义。针对学生可能给出“由三条线段所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的定义,教师结合以下实例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设计意图: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