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武汉市二七、民族中学理综组林明华摘要: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经典案例,培养实施建议。关键词:课程标准探究能力起点能力生成性问题正文:一: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中新课程的四个转变:1.教学目标的转变:从单一的知识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2.教学设计的转变:从单课时设计到单元教学设计。3.教学方法的转变:从单一的教师讲授,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等多样的教学方法。4.教学内容的转变:从抓局部细节、重知识,到整体核心、重方法、能力、素质的转变。其中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以往的高中化学课程也承认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表现在听课、实验、作业等一切服从教师的安排,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安排实验,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试剂选用、操作步骤不得与“要求”不同。学生对具体知识内容,实验过程提出问题时,教师通常立即解答,把结果呈现给学生。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认知、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体现教育育人的本质。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改变以往课程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大胆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两个真实教学案例案例一:关于“Na2O2与H2O反应”实验探究(1)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钠的重要化合物中关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通过向盛Na2O2粉末的试管中滴加水,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木条复燃,表明生成了O2。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先变红,振荡后褪为无色!于是我设问:变红表明生成了什么物质?学生回答:生成了NaOH总结:有化学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似乎,教学可以到此为止了,但迅速有学生质疑:“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试液先变红是因为生成了NaOH,而后褪为无色是为什么呢?”于是有学生从课本上看到了“过氧化钠是强氧化剂,可以用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回答:是因为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有漂白性。迅速有学生反驳:褪为无色时Na2O2已经与水反应完全了,试液中没有Na2O2,褪色不应是Na2O2漂白的原因!(2):教师指导探究:(我十分兴奋,我没有料到学生会这么活跃,善于思考、质疑,于是我赞赏的同时)再设疑:“非常好!可能是生成了什么物质具有漂白性呢?猜测一下!”并指导学生从Na2O2中O22-与H2O2中的过氧根类似,再从质量守衡(原子守衡),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角度分析可能是什么物质。迅速有学生回答:H2O2!“很好!”我进一步乘胜追击:“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反应生成了H2O2呢?”并指导学生从初中《科学》课本中学到关于H2O2的反应:2H2O2MnO22H2O+O2↑得到启发。再通过向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验证,观察是否有气体生成,并检验生成的气体,实验表明Na2O2与H2O反应的确生成了H2O2!(3):学生总结:①Na2O2与H2O反应应存在两个反应:2Na2O2+2H2O=4NaOH+O2↑Na2O2+2H2O=2NaOH+H2O2②反应因生成O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因为生成了NaOH使无色酚酞先变红;又因生成了H2O2,具有漂白性而使试液褪色!(4)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肯定了学生敢于质疑、探究的精神,没有回避课堂生成性问题,让学生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成功、成就感,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的指导、探究。本节课让我从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和喜悦感!案例二:关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1)教...